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展现岭南文化独特魅力 书写同心圆梦崭新篇章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将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开幕式日前已进行四次全要素彩排。彩排采用远端集结+临场安检模式,全面检验暖场表演、仪式环节、文体表演等全要素内容。整场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将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开幕式日前已进行四次全要素彩排。彩排采用“远端集结+临场安检”模式,全面检验暖场表演、仪式环节、文体表演等全要素内容。整场彩排秩序井然、衔接流畅,生动诠释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展现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独特魅力。

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表示,每个团队都在反复打磨细节,力求在开幕式当晚为全国观众奉上一台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已进行四次全要素彩排。张力坚 摄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已进行四次全要素彩排。张力坚 摄

精彩暖场点燃全场激情

十五运会开幕式约有65分钟的暖场环节。暖场表演将以《湾区潮涌》为主题,包括主持人开场、暖场节目、互动环节与观众培训三大部分,其中暖场节目分为“潮起”“声漾”“雄风”“筑梦”四个篇章,展现粤港澳传统与现代交融、体育与艺术共生的繁荣图景。

“十五运会开幕式在广州举办,可谓一场‘家门口’的盛会,其暖场表演是‘氛围担当’。”副总导演黄沛凌表示,在开幕式正式开始前,开幕式团队力求在有限时间内,通过活力动感的暖场表演环节,展示粤港澳三地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调度现场观众气氛,传递粤港澳三地作为东道主的无限热情。

在互动环节与观众培训部分,暖场主持人将通过活跃气氛的互动方式,对接下来的开幕式正式演出进行介绍讲解,让现场观众更了解开幕式的整体流程,既拉满现场观众的期待值与气氛,更让现场观众从一名“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打造一场全民共享的精彩盛会。

暖场表演节目四个篇章由广州粤剧院、潮州市潮響鼓社、梅州市大埔茶阳花环龙表演队、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陈厝洲村双咬鹅舞队、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33家演出单位共同完成。暖场表演巧妙地融入舞狮、粤剧、潮剧、汉剧、节令鼓等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充满活力的现代表演形式,让暖场表演“潮”起来,并呈现岭南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气息交融的独特魅力。

“我们在节令鼓表演中,希望通过非遗与潮流演出元素的融合,让观众看到潮州传统文化崭新的一面。”中国二十四节令鼓推动人、潮州狮鼓乐传承人、开幕式暖场二十四节令鼓表演者之一的李康迪说。

岭南文化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巧妙融入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大三巴、广州“小蛮腰”等标志性元素,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蓬勃生机。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的演出,更是要让每位参与者感受到体育的温暖与文化的亲和力。”总监制刘伟强说。暖场表演合唱团演员翁昊宇兴奋地向记者分享:“我们每天练习约六个小时,有时候一句歌词都要反复练习十几遍。作为一名香港人,我非常自豪能参与开幕式暖场表演的环节。”

醒狮表演与AIGC、VR技术相互交融,英歌锣鼓搭配全息投影,龙舟竞渡场景通过AR技术“划”入观众席……开幕式将传统岭南文化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除了粤剧、咏春、麒麟等广为人知的传统元素外,广绣的精美纹样、广珐琅的流光溢彩、嵌瓷的立体拼贴等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符号,经过创新设计后焕发新意,在开幕式舞台上惊艳亮相。

“开幕式以文学化的叙事,将散落的岭南符号编织成‘圆梦’故事,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总撰稿乔卫说。

此外,主创团队结合广州“花城”定位,以“科技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为主线进行演出,呈现出一场视觉与情感同在的开幕式。大学生演员们演绎的“岭南春早”段落唯美动人,“标兵女孩”的齐整动作令人赞叹。

“演员们用汗水凝练出‘齐如一人’的感染力。”黄沛凌说。执行总导演孟可和高燕表示,节目设计注重“年轻化表达”,通过芭蕾、街舞、交响乐等表演形式,引发更多年轻观众的共鸣。

这场盛会不仅将展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将书写粤港澳同心“圆梦”的崭新篇章。随着开幕式进入最后7天倒计时,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我们有信心为全国观众奉献一场难忘的开幕式,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圆梦未来’的激情与力量。”开幕式总导演郎昆表示,接下来,将根据彩排的实际效果与观众反馈,持续对暖场表演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的衔接、每一次走位进行优化提升,务求做到精益求精。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5577d22c0e/5a86bec614.shtml

编辑:陈陈 审编:益申合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