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支“不走”的社工队伍
我省连续13年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赴三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三区计划成为培育本土力量的孵化器——如何打造一支不走的社工队伍宿州市埇桥区顺河镇顺河幼儿园改造后的新运动场。
我省连续13年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赴“三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三区”计划成为培育本土力量的“孵化器”——
如何打造一支“不走”的社工队伍

宿州市埇桥区顺河镇顺河幼儿园改造后的新运动场。(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今年1月,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船形广场改造,志愿者在清理场地。(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程霞平 摄
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赴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三区”计划,在安徽已经走过13年。
这项源自中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民生工程,其核心使命不仅是为“三区”困难群体送去精准化社会工作服务、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更在于播撒专业火种,培育扎根当地的社会工作文化与人才土壤。
我省选定亳州、宿州、阜阳、六安、安庆五地作为受援地,每年遴选近20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分赴当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服务。如今,受援地的社会工作事业已从“破土而出”迈向“开花结果”,但新的考验也随之而来:一年服务期满、派驻人才撤出后,当地专业人才队伍能否实现“自发生长”?常态化的社会工作服务能否持续接力?
这一问题直接关乎“三区”计划的成色。各界期待,这项深耕基层的民生计划,不仅要当好社会工作理念的“播种者”,更要成为培育本土力量的“孵化器”,让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三区”扎下根、留下来,真正构建起一支永不撤离的本土专业人才队伍。
专业赋能 派驻社工开展多元服务实践
“前段时间,我感觉呼吸不畅,多亏了志愿者和爱心车队,把我送到医院。”11月6日,家住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正阳社区的何红珍刚出院不久,作为一名独居老人,她对辖区志愿者在她生病期间给予的帮助连连称赞。
去年7月,六安市金安区行知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参与了“三区”计划,派出3名专业社工驻点到该区清水河街道李台社区。“我们将六安市的‘爱心车队’志愿服务资源引入进来,在本地补充招募志愿者,为辖区高龄、空巢、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免费送医、陪诊服务。”行知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段俊霞告诉记者。
这样的志愿服务以李台社区为据点,不断向外围扩展,并延伸孵化出针对宝妈、小学生等8支志愿服务队伍,为辖区重点群体提供服务。
今年7月,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党委副书记薛艳丽通过考试取得了初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这对我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能力提升都有很大的助力。”薛艳丽说。她坦言,这份成绩少不了专业社工的功劳。
“驻点到大周村以后,我们把培养当地的专业社工人才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动员全区基层工作者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参与开展考前辅导。”亳州市惠众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中心项目主管刘荣萍对记者说,一年服务期内,他们在全区范围内推动1800人参加社工考试,举办5次线上线下考前辅导。
去年9月,宿州市埇桥区顺河镇马场小学的学生们用上了崭新的校园运动场,宿舍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宿州阳光天使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通过撬动财政配套资金和公益资源136万元,对2所农村小学、1所农村幼儿园的运动场和1所农村小学的宿舍进行硬件改造,显著改善办学条件。
在岳西县店前镇司空村,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合肥市庐阳区社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联动设计、施工、种植养护等多方专业力量,推动美丽庭院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在此过程中,我们还挖掘并培养了一批志愿服务骨干,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内生力量。”社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李贺喜深有感触地说。
理念更新 “三区”焕发治理新动力
“三区”计划实施以来,社工团队进驻受援地开展系列服务。他们立足当地实际需求,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在民生服务、社区治理、人才培育等多个领域推进相关举措,为受援地带来一系列可感知的变化。
“专业社工的到来,给我们基层工作者带来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服务群众的新思路。”大周村党委书记邢军委对社会工作的价值深表认可,他表示,专业社工不仅为村里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更为困难人群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帮扶。
今年69岁的杨华是大周村的退休老书记。“我们虽然退休了,但身体硬朗,干事劲头不减,就是一腔热情不知道往哪里施展。”杨华告诉记者,专业社工的到来,摸排了村里的人口特点后,为他们这群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等“五老”人员组建了“大周卫士”志愿服务队。有了这个平台,杨华等人投身乡风文明建设,劝导村民移风易俗,在自我实现和社会服务之间找到了契合点。
在马场小学,社工将重心放在学校社会工作上,强调不仅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可能更多关注学生个人,而社会工作者却会针对重点对象,关注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注意到社会功能的失调,强调社会关系的修复。”宿州阳光天使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张欢说。
马场小学的一对姐妹俩,因为父亲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监护,奶奶对生活前景信心不足,整日唉声叹气。社工了解情况后,通过链接社会支持,提供个案辅导等方式,让奶奶转变观念、重开笑脸。
六安市金安区清水河街道李台社区是村改居的熟人社区,居民闲聊时常常提及辖区大龄青年婚嫁难题。“我们敏锐捕捉到这一群众关切的社会问题,随即积极响应,通过链接红娘资源,组建‘社区红娘’志愿服务队。”段俊霞介绍。社区居民张德云成为志愿骨干。
“我们联系了十多位热心老姐妹,在社区内摸排单身青年情况,通过信息比对为他们牵线搭桥。同时在社区公告栏、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不少家长主动上门递交子女信息。”据张德云介绍,目前服务队已吸引社区内外600余名单身青年登记,成功匹配16对,其中3对已登记结婚。“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只是缺少合适的相遇机会。”张德云笑言。
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如何更好实现在地化
为期一年的“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不仅成功向受援地广泛传播了专业社会工作理念,更聚焦困难人群的实际需求提供了精准有效的社工服务,同时系统性培养了一批扎根本土、具备实操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
为让更多“三区”人民享受到社会工作服务,部分项目点会在一年之后进行相应调整。但一年的服务周期相对有限,缺乏一定的连续性,这让社会工作服务难以在当地有效沉淀,形成成熟的社会工作文化。
“社会工作服务对我们帮助很大,可惜就是时间太短,很多事情刚刚起步,还没来得及仔细打磨。”邢军委语带惋惜。刘荣萍认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某地应当具备一定的连续性,至少三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模式。
淮南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高级社工师姚政宏则提出了一个社会工作者与当地的“粘合度”问题。“社工机构帮助基层,需要有一个长期驻扎的过程,要与当地老百姓有长期的接触。”姚政宏说,但目前,不少社工机构由于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办法保持长期驻扎。
专业社工撤出以后,当地社会工作能否“自发生长”?姚政宏认为,这离不开当地的政策支持。只有政府和民众有一定程度的知晓并从心理上支持和相信社会工作具备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才能获得永续发展。
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尤为突出。宿州市埇桥区引导在校年轻教师学习社工专业知识,动员10名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其中4名教师成功取得社工职业证书。不过张欢认为,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没有定岗,缺乏制度和政策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动力不足。“学校社会工作真正落地,必须有岗有酬。”张欢强调。
对此,省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人才与志愿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已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相关试点,安徽也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预计不久的将来,学校社会工作将实现专职专岗,相关人才培养也将纳入管理培训体系,为本土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记者 刘良慧
http://ah.anhuinews.com/szxw/202511/t20251113_89087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