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玛依努尔·尼亚孜——医者仁心,铸就时代荣光!
央广网乌鲁木齐11月20日消息(记者姜茸)11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举行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当自治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玛依努尔·尼牙孜接过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玛依
央广网乌鲁木齐11月20日消息(记者姜茸)11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举行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当自治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玛依努尔·尼牙孜接过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
“玛依努尔”在维吾尔语里意为“明亮的月光”。这位被患者称为“天山明月”的医生,用48载春秋书写了医者仁心的时代答卷。

表彰会现场 (央广网记者姜茸 摄)
从“危境病房”到生命防线:她用脚步丈量健康边疆
1976年,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玛依努尔·尼牙孜走进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爱钻研的玛依努尔·尼牙孜发现,从地州前来治病的农村妇女,宫颈癌患者相对较多,而且多为癌症晚期。看到这些女性因宫颈癌晚期而被病痛折磨不堪,玛依努尔·尼牙孜便暗下决心,要为新疆宫颈癌患者解除病痛。
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玛依努尔·尼牙孜获得了首批10万元的启动资金,带着团队前往自然环境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县、于田县和洛浦县,为当地妇女开展宫颈癌筛查。

玛依努尔·尼牙孜同志分享获奖感言 (央广网发 马力克 摄)
她和团队顶着零下20℃的严寒,裹着厚棉衣、踩着毛驴车,深入偏远村落。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沙尘暴中,她们戴着多层口罩坚持工作;洛浦县山区的停电夜晚,她们打着手电筒完成检查。最高强度的一次筛查,她带领团队在5天内为5000名妇女做了妇科检查。
“有些患者害羞不愿检查,我们就带着巴扎(集市)上的手工艺品当道具,边聊天边科普。”玛依努尔·尼牙孜的团队摸索出“田间地头宣讲+入户动员”模式,累计完成筛查36万余人次,建立新疆首个宫颈癌数据库。这些数据为国家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政策提供关键支撑,推动新疆14个县成为首批试点。
科研攻坚与临床实践:她让医学温度穿透数据
在实验室里,玛依努尔·尼牙孜带领团队首次发现新疆妇女HPV(人乳头瘤病毒)高频突变位点,揭示宫颈癌与免疫功能下降的关联机制。但这位“科研狂人”始终记得:“数据背后是鲜活的生命。”
手术台上,她更是“定海神针”。从医至今累计完成恶性肿瘤手术和疑难手术2万余台,抢救危重症患者9000余例。年轻医生们惊叹:“玛依努尔·尼牙孜老师缝合血管鞘膜的手法像绣花,薄如蝉翼的组织在她手里总能精准分离。”

荣誉证书颁发现场 (央广网发 马力克 摄)
薪火相传:她让“明月”照亮更多年轻医者
除了临床和科研工作,玛依努尔·尼牙孜还致力于培养基层医务人员,提高他们的宫颈癌防治水平。她先后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她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使得新疆的宫颈癌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宫颈癌发病率有所降低。
“20年前,我们走村入户鼓励她们筛查,现在她们主动找我们筛查,宫颈癌发病率也有一定程度地降低。”这在玛依努尔·尼牙孜看来,就是高兴的事,“我们20余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尽管已过古稀之年,玛依努尔·尼牙孜仍坚持带教研究生。在她培养的56名硕士博士中,多人成为新疆妇科领域骨干。
面对荣誉,这位朴实的医生轻抚胸前的党徽:“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患者康复时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奖章。”
从塔克拉玛干的沙海到天山雪峰,玛依努尔·尼牙孜的足迹绘就一幅健康中国的壮美画卷。正如她常说的:“医者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温暖人心。”这轮“天山明月”,正将仁心仁术的光辉,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https://xj.cnr.cn/xjfw_1/tpxw/20251120/t20251120_52743574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