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从南极科考站到天马望远镜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国庆课堂

这个假期,不仅各地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科学家精神基地也成为孩子们的热门打卡点。在那里,一系列丰富馆藏向公众展示了科学家不懈创新的开拓精神。在上海,孩子们走进极地科普馆,近距离感

这个假期,不仅各地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科学家精神基地也成为孩子们的热门打卡点。在那里,一系列丰富馆藏向公众展示了科学家不懈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上海,孩子们走进极地科普馆,近距离感受极地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一个好像只在童话里才有的神秘大陆,就在我的眼前。”这是我国首位登陆南极洲的科学家董兆乾在日记中的动情记录。这段生动的描述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个未知世界。

书信、照片、实物模型,极地科普馆内一个个展品为公众展示了从1984年中国人首次开展南极科考以来,40多年的极地探索历程。

从肩挑手扛,建成第一个科考站,到今天,我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5个科考站,建立起了立体的南极科考网络。我国在极地科考上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些年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突破。

而在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图文资料记录了在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科学家如何通过手动操作望远镜设备、长年累月不间断观测,精准地计算出了北京时间,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 副台长 陶隽:

控制要非常精准,冬天又不能戴手套,这个时候又不能跺脚搓手,要保证望远镜是不能动的。

除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基地里还给孩子们展示了天文台服务我国“探月”“北斗”等重大国家任务的氢原子钟、“天马望远镜”等设备模型,感受我国天文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

http://www.chinahightech.com/chuangye/2025-10/08/content_412257.html

编辑:陈陈 审编:益申合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