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关于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参与脱贫攻坚有关工作情况的通报

社会组织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在业务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指导下,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产业扶贫,

社会组织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在业务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指导下,结合自身优势,立足产业扶贫,明确工作思路,优化帮扶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一、

一是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多次深入东北、西北、中南等贫困地区,就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产销、农业标准化、农业品牌建设、农业走出去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把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坚持问题导向,查找致贫原因,制定扶贫方案。

二是积极探索扶贫模式。主动走进边疆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探索通过开展应急促销、季节性促销、扶贫促销等活动,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结合展会促销、网络促销等方式,加大直采力度,推动形成有效扶贫模式。

三是注重发挥职能优势。突出需求导向、市场带动,充分发挥协会在农产品资源领域职能优势,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问题,因地制宜,带动贫困地区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二、精准聚焦产销对接,优化扶贫帮扶措施

一是多点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在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新疆喀什、宁夏固原、贵州黔西南、陕西洛川、甘肃定西、河北保定、山西吕梁等贫困地区开展蔬菜、水果、干果、畜产品、加工品等特色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全国经销商到重点省份、重点区域进行现场对接,开展应急促销、季节性促销、分品种专题促销。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纽约亚洲食品展等大型国际农业展会,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二是持续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支撑。创新贫困地区农产品短链流通模式,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产品直销等多种产销对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区域性、季节性、应急性促销措施,完善推介、展会、线上线下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大数据建设,创建电子商务孵化平台。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做好行业发展评估,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产品流通数据支持和服务。

三是不断强化农产品产销应急能力。加强会员单位和经销商协作,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滞销应对能力。积极应对2014年云南鲁甸花椒滞销问题,组织多位经销商、客商赴云南鲁甸开展赈灾花椒采购活动,现场达成购买干椒意向784吨,总价值近7000万元。有效应对2016年贵州剑河土鸡滞销问题,组织新发地专业经销商与当地签署100万只土鸡订购协议。

三、注重培育内生动力,形成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推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举办多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培训,推动对重点农产品开展专项检测,生产与监管同步推进。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链接三产融合,通过乡村旅游等引领产业发展。依靠科技推动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培育社会责任感强、经营理念新的经销商队伍。注重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如甘肃高原夏菜、湖北秭归脐橙、海南冬季瓜菜、宁夏冷凉蔬菜等。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国农产品市场网,集成大数据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网上促销和品牌推介平台、市场协会子站集群宣传展示服务平台等功能,为政府、农户、消费者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质量检测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及时准确提供农产品相关信息服务。

三是有效构建农产品经销机制。构建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引领贫困地区特色、优质产品发展。构建产销方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农产品流通企业深入贫困地区,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帮助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推动大批企业与贫困地区建立供销合作关系,实现产销精准对接、互利共赢。

参与脱贫攻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体现。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立足产业扶贫,发挥职能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销对接为切入点,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效明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希望更多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结合自身专长、优势和活动地域,从帮助困难人口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积极谋划,精准实施,力求实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

2018年7月19日

编辑:XKJ 审编:admin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