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为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地名普查宣传、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5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

为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地名普查宣传、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5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发布2018年度“公益性地名活动”项目申报指南,招标委托相关社会组织开展2018年度“公益性地名活动”项目。

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将从申报项目中择优选取共不超过30个项目。每个项目资助资金不超过10万元。

资助三类活动

《申报指南》明确,主要资助相关社会组织开展三类公益性地名活动:

(一)地名宣传类活动。主要是宣传地名普查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先进事迹经验、成果开发利用等,宣传地名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社会对地名普查、地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二)地名服务类活动。主要是研发地名公共服务产品,开展地名公共服务活动,创新地名公共服务方式等,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地名服务。

(三)地名文化类活动。主要是挖掘整理地名文化资源,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举办地名文化展览展示,开展地名文化进校园(社区)等群众性活动,研发地名文化创意产品,推进地名文化对外传播等,促进中华优秀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申报指南》强调,项目优先资助创新性强、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不资助基建、理论研究、图书编纂类活动,不资助营利性项目。

择优选取

《申报指南》明确,从申报项目中择优选取,不超过30个项目。每个项目资助资金不超过10万元。

申报项目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且最近一年年度检查合格;有正在实施或拟实施的符合资助范围的公益性地名活动项目;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独立的银行账号;有健全的工作队伍和较好的执行能力;有已实施相关公益性活动项目经验,具有良好信誉。

各申报单位需填写项目申报书,于2018年6月15日前报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每个社会组织只能申报1个项目。

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开展申报项目评审。

评审工作主要审查:申报项目的主要内容、预期效益、进度安排、预算编列、资金配套情况以及项目可行性、必要性和创新性等;申报单位的年检结果、评估等级、社会声誉、财务制度、工作队伍、执行能力和相关经验等。

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根据评审专家评审结论,将立项建议名单和资金额度按程序报批,批准后向社会公告。

公告后,国务院地名普查办与中标单位签订项目合同。

项目资金分两次拨付

《申报指南》明确,项目资金分两次拨付,项目合同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按程序第一次拨付70%的资金;项目中期报告获得通过后,拨付剩余30%的资金。

《申报指南》要求,项目执行单位应当按照“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注重绩效”的原则,及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专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将项目资金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便于追踪问效和监督检查。

严格按照申报用途使用资金,保证项目资金的安全和正确使用,不得用于购买或修建楼堂馆所、缴纳罚款罚金、偿还债务、对外投资、购买汽车等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

一经立项不得分包、转包

在项目执行方面,《申报指南》提出了具体要求。

项目执行单位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项目。项目一经立项,不得分包、转包,无特殊情况不得调整。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需要终止、撤销、变更的,须报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批准。

项目执行单位应当于2018年9月30日前,完成项目资金和项目活动执行的50%,并向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报送中期报告;应当于2018年12月20日前,完成项目全部资金和项目活动执行并向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报送项目总结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实施效果、自我评估报告、宣传情况、项目图片、项目视频等。

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将组织专家对项目中期执行情况和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进行评审。中期执行情况评审不合格的,将停止项目执行并视情追回相应款项;总体执行情况评估不合格的,将按合同约定视情追回相应款项,追究相应责任,并向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反映有关情况。

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将通过邀请地方民政部门参与、随机抽取部分项目进行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重要违规问题将通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申报指南》还提出,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将通过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及时报道项目开展情况和社会效益,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地名服务,为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对社会效益明显的典型项目进行重点推介。

■ 本报记者 王勇

编辑:cx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