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公益与责任:做精致的利他主义者

作者:顾东辉直指本真:领悟公益内涵公益是以政府之外主体为主,基于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动员社会资源,疏解社会问题,维护和满足公共利益的专门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指出,公益事业指非营利

作者:顾东辉

直指本真:领悟公益内涵

公益是以政府之外主体为主,基于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动员社会资源,疏解社会问题,维护和满足公共利益的专门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指出,公益事业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可见,各类主体都可以开展公益活动,公益对象是人或场境,公益目标是促进公众利益从而利于财富再分配,公益方式有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的捐赠,公益伦理包括博爱精神、利他主义、社会责任等。

我们进行公益倡导,至少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价值要求。我们相信:任何个体都是平等的,生命需要互相尊重;任何主体都值得关心和帮助;个体与外在场境相互依赖。我们相信:个体有共同体意识;个体应该自助,并对其他主体负有责任;同时,个体不是万能的,而应该互相帮助。其二,现实需求。我们应该直面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到市场、从农业到工业的“三重转型”而生的某些副产品,疏解具体问题;我们认为个体困境主要源于外因,因此应该“促境美好”。我们应该直面现实中的过度物质功利导向,拨乱反正,守住道德底线。其三,功能追求。我们需要发挥助人活动的显功能,协助人们疏解困境和满足需求;我们需要激发利他行动的潜功能,协助民众提高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提升参与能力,提高凝聚力和归属感。可见,开展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既是一种理想追求,又是一种现实需求。

把握过程:熟练项目技术

精致利他,是在认同公益使命的基础上,实现公益事业的精细化。鉴于公益事业以具体项目为载体,我们就应该把握公益项目的一般过程,熟练应用需求评估、方案制订、计划推行和评估总结等阶段的专门技术。

公益项目的需求评估,即采用科学研究方法,搜集公益议题的相关资料,发现问题表现,剖析问题成因。具体而言,就是要描述问题现状,发现问题后果,探究问题原因,把握原因间联系,发现核心原因并判断可变性,最后明确可控原因。其中,运用科学方法是基础,发现可控原因是关键。

公益项目的方案制订,即基于SWOT分析,设定总体目标,并完成操作化。首先,要明确工作团队的优势和不足,发现外在场境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基于“人境格局”判断可为之事。其次,参照SMART架构设立具体目标。其中,即明确、可测、可达、有关、限时。再次,基于上述具体目标,参照5W2H模式,落实何人、为何、在哪、什么、何时、怎样和多少等细节,形成由策略、技术、人力、进度、经费等组成的实操方案。

公益项目的计划执行,即将既定方案中各项任务分步落实。其一,要根据最新情况对原有公益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让其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其二,要发动公益项目的覆盖人群、正面领袖和志愿人员,联络既有组织,组建多类团队,开展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前后左右的互动,参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其三,要依托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艺术,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多方面督导。其四,要动态评估公益项目的运作状况,必要时进行恰当微调,以保证预设目标的顺利达成。

公益项目的评估总结,即评价项目效果和反思项目过程。(1)在采用科学方法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公益项目是否实现预设目标进行判断。其中,应该对其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和效果进行说明,并对导致效果的原因进行剖析。(2)反思实务阶段的工作内容,发现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能解释。(3)对公益项目及其执行中的某些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建立制度:规范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与业务项目一样,也是把公益事业做好做精的基础。

公益事业的行政管理首先应该保证日常事务的正常运转。在结构层面上,要合理设置部门,制订工作条例,以保证规划、组织、人事、领导、协调、报告、预算、评估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是公益事业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建立相关职业制度,对岗位设置、从业资格、人员招募、岗位职责、工资福利、考核评估、奖惩安排等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协助从业人员成长,通过使命认同、授权增加、空间提供、待遇和福利改善、绩效奖励等做法激发既有人员的潜能,通过内部训练协助新进人员的成长,通过职业生涯计划协助工作人员各尽其才和自我实现,并做好领军人才的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和培养。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源开发。公益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要自我提高,稳步提升自身实力,以夯实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公益组织和从业人员要积极开发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工商机构和广大民众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多类资源。当然,还可以对某些服务收取费用,从而形成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资源体系。

追求卓越应该成为公益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理性行为。具体而言:要在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事最熟悉的事务;要基于组织目标,注重行动导向,确保系统与使命的一致;要注重质量意识,协助员工参与各个环节;要信守承诺,宽严兼济;要进行发展设计,激励从业人员发挥专业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重工作的动态评价,并持续进行改善;要致力于预算及财务使命的一致性。总之,通过各种工作,体现组织和人员不断进取的组织文化。

体现公信是公益组织的基本伦理和立身之本。公信最初与财务有关,现已扩展到多个领域。一是任务承担的恰当性,即公益组织只承担与自身能力相应的项目,不夸大实力,欺骗他人,承接超出能力的工作任务。二是财务运行的规范性,即安排合理预算,并在实践过程中规范运用经费。三是实务过程的专业性,即参照工作方案,按照专业要求,完成过程细节,实现既定目标。四是行政管理的精致性,即功能板块设置合理,人力资源管理精细,沟通协调流畅积极,时间安排细致科学。总之,任务、财务、业务和事务等“四务”合理,是体现公信进而发展良好的基石。

精致利他:借鉴社工智慧

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或群体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专业活动,呼应了身心灵中“灵”的需求。弱势群体及其议题(如贫穷、压力)是其核心对象,任务目标(解决问题)与过程目标(协助对象成长)的融合是其重要特征,助“人自助”与促“境”美好的兼顾是其方法特性,专业机构及其社会工作者是其行动主体,“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等是其价值依托。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过去十多年130多项国家和部委政策的出台,已使得社会工作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的重大策略,并已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影响。公益事业参鉴社会工作的专业智慧,显然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理性行为。

公益事业要参鉴社会工作促进他人幸福的最高伦理。要基于善的本性,展示爱的行为;要牺牲自我的小幸福,推进社会的大福利;从而,在认识层面接受利他理念,在行为层面开展公益行动。

公益事业要学习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等策略。要从社会工作视角领悟助人自助的真切内涵,协助公益对象自己帮助自己;要领悟自助者助人的内涵,积极提升助人自助的综合能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场境,致力协助民众公益意识的提升,倡导和组织公益行动,并推动社会政策优化以体现“制度性善行”。

公益事业要领悟“重在常善”的意境。在理念上,体悟“善有真伪而无大小”的内涵。在主体上,积极倡导个体自助和自我首责,尊敬公益英雄,激发大众参与。在对象上,融公益理念和公益行动于各类议题和各个场境之中。在方法上,接纳个性化公益行为,因为接纳本身就是一种善行;同时,人生处处可公益,将公益心和公益行贯穿于人生过程。在目标上,不忘初心,在通过公益活动疏解问题的过程中,协助民众获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成长,实现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的统一,从而在内涵和本质上倡导善境。

德才兼备:提升人员素养

公益事业发展怎样,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质量如何,取决于公益人士尤其是核心人物的综合素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当代中国的干部选拔标准。我觉得,也可以是培养公益人士的总体思路。

1.要体现善意

公益人士必须领悟中国的社会价值和主流意识。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就有助人利他的理念。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也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理念,我们应该要传承下去。在当代中国,我们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这二十四个字的尊重和践行,是公益事业从业人员理解社会工作“当时当地”的切实表现。

公益人士必须践行助人伦理。社会工作的伦理可以成为公益行动的参考。具体而言,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人,我们要相信:人无论贫富,都有天赋的价值尊严;人有能力和动机追求更美好生活;人要对自己负责,也要想到他人;人有共同需求,也有独特偏好。关于社会,我们要相信:社会应该提供机会、实物和服务;社会应该公平。关于工作,我们要相信:应该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应该使人有最大机会决定生活方向和方式,应该推动个人与他人互助。

公益人士必须守住伦理底线。在注册方面:切忌不懂装懂,冒充内行;不可出于私利,到处播种。在投标方面:不可违背公平,内外勾结;不应虚张声势,夸大实力;不应做低成本,破坏规则。在项目方面:避免需求诊评不熟、方案制订不专、动态微调不足、结果评价不妥等技术硬伤。在行政方面:力避人事不规、管理不熟、团队冲突等。在财务方面:不可报销混乱、追求私利等。这就是说,虽然我们不一定在业务上有许多贡献和创意,但是不可以在道德伦理上有所瑕疵。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坚守底线。

2.应开展善行

公益人士必须认真学习助人的基础知识。要学好心理学,了解人从小到老的发展规律,从而心存同理心,提高公益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学习社会学,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格局和趋势,认识到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工作、慈善公益在中国不断加温的现实,乘势而上。要学透社会工作学,把握“人在场境”框架的要领,全面审视问题的原因,合理提出解题的思路。要尽可能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应对不同人群的各自需求,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

公益人士必须致力提升助人能力。要提高个体能力,体现善心,积极参与,勤奋工作,勇对困难,拥有胆识,敏锐洞察,敢担责任,危机应变,态度达观,表达优秀,严格自律,展示人格魅力。要锤炼团队能力,热爱他人,善于聆听,乐于助人,善于沟通,易交朋友,尊重群体。要提升行政能力,对上积极支持,主动工作,挺身分忧,同心合作;对下要热情关心,出于公心,率先垂范,宽厚真诚;要彰显宏观智慧,把握大局,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公益人士必须展示公益实务的整体智慧。要做好总设计师,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谋划好公益事业、项目和活动的细节,并科学、规范、专业地贯彻执行。要体现液体角色,根据现实场境,展示实践智慧,发挥恰当功能。要恪守实务伦理,并基于工作指引去恰当应对伦理困境。要注重多元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自己学习,不断提高从事公益事业乃至社会建设的真实本领。

综上所述,公益是社会成员的责任。我们不仅要追求成功和幸福,而且要追求贡献和价值;前者以自身为载体,后者以外人外物为对象。我们要领悟公益事业的本质内涵,熟练项目过程的运作,规范公益活动的行政管理,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经验,真正领悟善意,切实开展善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精致的利他主义者,公益才可能发展更好,社会才会更温暖。

编辑:hcf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