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工作 > 正文

发展社会工作增强获得感

近几年来,随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临近、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政策关怀。社会工作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获得感方面可以发挥

近几年来,随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临近、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政策关怀。社会工作在增强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获得感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获得感是以获得为基础的。获得指人们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一般指得到物质利益、精神赞悦和社会关系支持。一般地,人们有了获得,会产生积极的动机与行动,所以人们希望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获得感是人们有了获得之后的积极认知和感情,它也是人们接下来的积极行动的促进因素。因此,获得感对于人们的积极行为的发生是重要的。组织、政府都应该关注和增强其成员的获得感,在组织、社会遇到重要转折或需要人们以更有力的团结和力量去谋求发展时,更是如此。

获得感不但与当事人获得的物质利益、精神赞悦和社会关系支持的客观数量有关,还与当事人对这些受惠物的感觉和评价有关,而后者常常与比较相联系。在心理学上,与获得感相对应的是相对剥夺感,后者指的是在比较后产生的相对短绌感。相对剥夺感可能与人们获得好处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相互比较使然。与此相近,获得感不但受人们获得好处多少的影响,而且受对自己获得好处与他人获得好处、自己获得好处与自己付出关系评价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要增强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获得感,一要使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二要使人们在比较中感到有所获得。

剧烈的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常常伴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经济增长放缓、利益获得空间变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更使获得与获得感问题变得敏感。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利益和风险的重新分配。历史和现实表明,如果任凭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利益将向强势群体集中,风险将更多地传递给弱势群体。我国要顺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持续中高速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就一定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获得与获得感。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强调包容性增长、共享发展、社会政策托底,都与增强中下层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获得和获得感有关。但是这些并不能直接带来人们的获得感,因为获得感不但与获得物有关、与对获得物的比较有关,还与获得的机制、获得时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特征有关。这时,获得感就可能是获得物、获得机制、获得附属的或表现的社会关系的综合的结果。

回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托底的政策设计上来,获得感问题显得尤其重要,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托底被解释为不发生风险、不超越不公平底线,这是从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进行解释的。如果从增强人们获得感的角度来解释,社会政策托底就是要使中下层民众、弱势群体有相对公平的获得,包括就业获得、社会福利和损失补偿等,就是要使这一群体在获得物质好处时不产生相对剥夺感,不产生被抛弃感,不被边缘化。要做到这一点,在获得物质好处时,伴之以恰当的获得机制、积极的社会关系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社会工作介入和参与社会政策托底,在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时传递积极的救助和福利理念,建立积极的相互关怀的福利传递关系,对于受助人和服务对象形成获得感是有明显促进作用的。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托底的优势在于其无私助人的价值观和积极得体的服务关系。社会工作在提供服务时尊重服务对象,以服务对象获得最大利益为依归,同时运用服务对象易接受的方法,有感情地实施利他行为,并且在此过程中平等待人、注意激发服务对象的内在积极性,就有利于形成福利资源、社会关怀、人际温暖的传递,形成双方对救助、福利的正向互动,也就有助于服务对象获得感的产生。由此可以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在中下层群体和弱势群体可能遭受威胁时,积极的社会工作介入对于更好地惠及民生、增强人们的获得感、促进社会秩序、建构新的发展机会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编辑:hcf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