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工作 > 正文

浙”里有个“童伴丁小桥”

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社会工作站作为镇域服务综合体,重点围绕基层社工人才发展平台、社会工作服务资源整合平台、社会治理服务协同参与平台三大平台发挥功能。其中,该社工站的重点服务品牌童伴丁小桥将儿童友好理

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社会工作站作为镇域服务综合体,重点围绕基层社工人才发展平台、社会工作服务资源整合平台、社会治理服务协同参与平台三大平台发挥功能。其中,该社工站的重点服务品牌“童伴丁小桥”将儿童友好理念嵌入社会工作服务,聚焦儿童成长需求和难题,运用常态化、支持性、参与式和探究式的服务模式,分类施策,为儿童成长护航。在服务过程中,以儿童为纽带,提升家庭参与度,激发社区活力,破解社会难题。

“童伴丁小桥”的缘起

丁桥镇位于海宁市中部南端,下辖14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共有本地人口44278人、新居民11117人,其中本地儿童5140人、新居民儿童1149人,另有困境儿童50人。此外,钱江工业园吸引了较多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社区流动儿童数量与日俱增。困境儿童、新居民儿童、流动儿童等由于隔代教养、家庭监管不力、亲职教育缺失等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亟须各界关注。此外,“三孩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诸多儿童隐性需求的显现。

2020年,丁桥镇升级完善了原有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空间,设置了一站式接待大厅、红社代办服务专区,增设多个小组活动区,切实推进社工站建站工作。同时,重点围绕儿童友好概念,更新设计元素,打造绘本馆、亲子共读区,提高空间安全性、趣味性。社工站配好、配齐专业社工力量,引入社工机构托管运营,回应儿童需求,推出“童伴丁小桥”品牌,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服务儿童及家庭,为困境儿童解困赋能,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童伴丁小桥”的内核

(一)服务理念

“儿童友好”概念于1960年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首次提出,1989年被列入《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友好是在儿童的福祉、基本权利、个性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和尊重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民政部也早在2016年就提出要将儿童服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儿童保护与服务工作。

(二)服务人群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今天儿童获得的一切都将影响着未来。“童伴丁小桥”对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给予重点关注。

(三)服务识别

丁桥镇社工站将“丁小桥”作为代名词和吉祥物。“丁小桥”的形象设计采纳了当地儿童的建议,融入潮元素,由“丁”字变形成蓝色水滴状的卡通形象,活泼可爱、颇具亲和力。

“童伴丁小桥”的主要做法

(一)“丁小桥”伴成长,常态化服务为成长蓄能

丁桥镇社工站专门打造亲子馆空间,设置周末双岗制,确保人常在、门常开。社工站以儿童需求为本,根据双职工家庭子女寒暑期无人管教的现状,提供成长营服务,链接学校资源,开展书法教学、科学实验等课程;以成长为导向,提供美丽家乡考察、非遗皮贴画学习、社区体验等活动,提升社区归属感。

除了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社工站还着力向外借力。社工站依托“乐乐箱”困境儿童关爱计划,在乐高集团提供的物资支持下,以乐高积木颗粒为载体,为全镇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提供富有创意的玩乐体验,协助孩子们锻炼认知、创造、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工站还链接上海沃岭公益助学服务中心投入300余册绘本,全天候面向全镇儿童免费提供绘本阅读服务。同时,推出亲子共读活动,主要面向12岁及以下儿童家庭开展亲子阅读、亲子互动专题活动,启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亲子共读活动从推出至今共举办工作坊、故事会、讲座53场,成长营6期,吸引了近300组家庭参与。

(二)“丁小桥”伴解惑,支持性服务为脱困赋能

在提供常态化服务的基础上,“童伴丁小桥”关注困境儿童生活现状,通过入户探访动态掌握困境儿童需求。从全镇50名困境儿童基本情况来看,可分为困难家庭儿童、父母重病儿童、父母服刑儿童、残障儿童四大类。困境儿童普遍存在自我认同感较低、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这些困境儿童大多性格胆小内向,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缺少来自家长的关注和照顾,易产生负面情绪,目标感弱、行动力差。

困境儿童小七(化名)父母残疾,上初二的她早恋遭到父母干预,被强制转学,在朋辈影响下翻墙逃课,后患上抑郁症,辍学在家、自暴自弃。社工着力强化小七与父母的沟通,缓和家庭关系;协助她认清接受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她一起做好发展规划,并链接资源送教上门;构建支持系统,为小七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最终,小七完成义务教育,开始技能学习。她还成为“丁小桥成长营”的服务骨干,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60小时。

截至目前,丁桥镇社工站已为8名困境儿童提供个案管理服务,从缓解焦虑、引导复学、提升抗逆力等多维度给予困境儿童支持,为其走出困境赋能。

(三)“丁小桥”伴体验,参与式服务为蜕变助力

除了在社工站和家庭两个场域提供服务外,“童伴丁小桥”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倡导以社区体验式参与为主的儿童服务模式。体验式学习的情景创设更契合儿童“爱玩”的天性,社工站尝试根据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把体验式学习中的情景化设计引入社工服务中。

“童伴丁小桥”通过打造情景化的活动内容,增添参与乐趣,引导儿童接触社区、了解社区。例如,引导儿童探访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提供为老服务;参与一日职业初体验,感受不同职业对个人的要求;参与美丽庭院检查,为美丽家乡发展献策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化活动,激发儿童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并协助其在体验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观察和反思,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此外,“童伴丁小桥”以儿童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各类服务,逐步增强亲职能力,提升家庭参与度。

(四)“丁小桥”伴议事,探究式服务化被动为主动

儿童是社区发展的后备军,儿童参与在社区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畅通沟通渠道,搭建围绕儿童需求展开的公共参与平台,不仅为儿童参与提供了可能,更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被聆听的交流环境。

社工站以公开招募、遴选的方式组建了“丁小桥儿童议事会”。议事会共有儿童代表9名,已围绕“如何养狗不破坏邻里感情”“社区内一处墙皮损坏的安全防护”“丁桥镇社工站的代言人形象”等开展了8场专题议事活动,问题解决率达75%。儿童代表从儿童视角出发,提出社区议题,商讨解决措施,制订行动计划,成为服务的主体,既丰富了儿童参与的内容与形式,又促进了社区主体多元化。此外,通过儿童带动家长,也推动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和联结。

“童伴丁小桥”的展望

(一)强化“五社联动”,加固儿童外围保护

民政部 2019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格局,要求除了推动培育社会组织、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外,还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化服务。“童伴丁小桥”也将从推动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联动入手,依托“五社联动”模式,引入更多人力、物力资源,推进儿童保护和困境儿童服务体系化、持续化。

(二)坚持专业导向,细化儿童分类服务

“童伴丁小桥”是丁桥镇社工站在多年儿童实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儿童和困境儿童现状研发的适用于乡镇的儿童服务模式,其绘本阅读、乐高体验等陪伴模式不一定适用于资源丰富的城市社区。就丁桥镇域而言,“童伴丁小桥”为儿童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向导,收获了儿童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下一阶段,“童伴丁小桥”的服务重点仍将是专业深挖,细化农村普通儿童与困境儿童内部需求的差异性,实现服务分层、分类,提高服务精准度。

(三)完善赋权模式,促进儿童个体发展

虽然“童伴丁小桥”通过议事平台,首先将一批儿童代表作为议事骨干进行培养,儿童代表也在一次次参与社区议事并给出稚嫩答案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全面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服务前期社工所占据的是主导地位,掌控着何时向儿童赋权、赋多少权。社会工作强调的赋权增能应该是结合服务对象特征开展的赋权实践,特别是对于儿童的赋权涉及儿童自我概念、价值观的形成,关乎其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的提升和主动性的发展,因而需要“因人赋权”。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