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工作 > 正文

广州创建“慈善之城” 创新“慈善+互联网”等模式

据南方日报报道,笔者3月13日从广州市民政局获悉,3月16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公布一周年之日,广州将启动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去年《慈善法》颁布后,广州首次提出以人人慈善为人

据南方日报报道,笔者3月13日从广州市民政局获悉,3月16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公布一周年之日,广州将启动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

去年《慈善法》颁布后,广州首次提出以“人人慈善为人人”为理念,打造“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视为慈善工作的重点,通过搭建慈善活动平台,创新“慈善+体育、慈善+文化、慈善+消费、慈善+互联网”等模式,进一步畅通慈善渠道、激发公众善心善行。

以“慈善+”为理念让慈善成为社会生活连接器

去年以来,广州提出以“慈善+”理念打造“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平台,创新“慈善+运动、慈善+艺术、慈善+互联网”等模式,拓宽公众参与慈善渠道,让慈善遍布全城,就在大家身边。

首届广州慈善电影周举办期间,慈善组织积极开展慈善主题拍卖会、筹款音乐会等,筹集善款近400万元。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以“众筹+运动”为理念,打造广州大型公众慈善众筹活动平台,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与,累计带动3万多人次参与捐赠,筹集善款320万元。另外,广州市慈善会信息平台成功入围民政部指定的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由广州市慈善会推出的冠名基金、月捐计划,满足企业、个人个性化、参与式慈善需求,受到市民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2016年近1000万人次参与各类慈善活动;仅广州市慈善会接收捐赠款物超过3.1亿元,增幅30%,划拨支出各类救助款物2.7亿元;在精准扶贫、扶老、济困、助残以及儿童救助等领域,直接受益人群超过100万人次;在慈善救助、义工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深度融合、医疗前置救助、慈善医疗救助、医养融合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如今在广州市,善行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汪中芳说,这有赖于“慈善+”的模式创新,让更多领域与慈善连接,公众行善的渠道越来越畅通。

结合广州特色传播广州善城文化

近年来,广州一直致力于慈善文化的传播,2016年“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推出的广州慈善吉祥物——珠珠,让人耳目一新,深受社会大众喜爱。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启动仪式上,广州“慈善之城”图文标识“善穗”和主题曲《善城广州》将发布。

据广州市慈善会负责人介绍,该标识既体现了广州慈善与岭南广府文化的有效融合,又融入了广州创建全国“慈善之城”的元素,利于传播和推广。

“我们做公益、做慈善,有时候也需要勇气和决心的。我理解的‘幸福’是付出,付出的能力越强,幸福感也就越大。”《善城广州》作者、著名词曲作家傅邦说,在他眼中,广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善城。正是这份感动,激发了他创作出这首歌曲。

除此之外,广州还在全国首个开展城市慈善动漫形象征集活动,并通过社会投票,选出市民喜欢的慈善动漫形象“珠珠”为广州慈善吉祥物。另外,还出版发行第四部广州城市慈善发展蓝皮书,推出“广州慈善榜”,设立“捐赠榜”“影响力榜”“歌曲榜”三大榜单,根据捐赠额度分别产生一至五星“慈善单位”和“慈善达人”,根据社会关注度、网络投票数等评出最具影响力年度广州慈善企业、慈善人物、慈善组织、慈善项目。还将设计慈善明信片、发布《善城》杂志,通过多种渠道和载体传播广州慈善文化。

以透明慈善为目标让慈善成为城市文明名片

从成立全国首个社会第三方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到成立全国首个慈善联合会;从在全国首个以官方和民间合作方式发展慈善组织募捐透明度,到发布《广州市慈善组织监督审计指引》,成为全国首个慈善组织监督审计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了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透明慈善是近年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和任务。

据了解,广州市慈善会带头建立了慈善捐赠及时反馈机制,通过广州市慈善会信息平台,公众的每笔捐赠都会及时收到手机短信或邮件信息反馈,同步生成电子捐赠证书,可随手转发、分享到社交圈,每笔捐赠都会记入个人的爱心档案,捐赠人可随时登录微信公众号查询个人捐赠清单及支出明细,真正做到全流程公开透明。

广州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构建慈善公信力是关键。广州将进一步健全“政府+社会专业机构+行业+内部治理”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开展“尽善净行”行动,打造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慈善环境,让广州成为公众最放心做慈善的城市。

编辑:hcf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最新图文

热点排行

本网要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