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上海的这个互联网平台为什么能服务全国3000多所中小学校?

在前不久闭幕的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一个特殊画展吸引诸多参观者的目光:陈列的数十幅作品由全国各地偏远乡村的孩子们绘就,他们用质朴的画笔表现了美好的生活。谁能想到,这些学校并没有美术老师,孩子们的画作是

在前不久闭幕的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一个特殊画展吸引诸多参观者的目光:陈列的数十幅作品由全国各地偏远乡村的孩子们绘就,他们用质朴的画笔表现了美好的生活。谁能想到,这些学校并没有美术老师,孩子们的画作是远在上海的老师们通过互联网,隔着屏幕,指导孩子们创作的。

  

上海教育博览会上的画展

 

这只是上海公益项目“互+”的一小部分。2015年,上海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正式启动“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互+”,旨在通过互联网学习改变传统教育,实现优质网络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共建共享。

  

沪江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伏彩瑞说,沪江的发展很有上海特色,因为上海是服务全国的上海,沪江的网络课堂通过互联网连接了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学生,让学有所长的老师和有需求的学生对接,哪怕再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服务方式也为教育扶贫、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能:通过上海互联网平台的牵线搭桥,让全国各地偏远乡村的孩子和老师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上海教育博览会的画展就是这种牵线搭桥的结果。沪江首席教育馆吴虹介绍说,在走访偏远乡村学校时,他们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受制于师资力量,乡村小规模学校大多没有艺术、科学等专业课程。相比课程匮乏,学校的互联网设备却不欠缺,因为很多企业都捐赠了电脑,当地也有了互联网。“看到这些,我们就想,能不能让专业的艺术老师、科学老师通过互联网为当地的孩子们上课?”沪江还发现,很多城市里的专业人士也在希望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做些什么,“互+”于是成为城市与乡村的桥梁。

  

比如在艺术、科学教育上,“夏加尔美术教育”、“鲨鱼公园”等诸多来自民间的教育机构和公益组织与“互+”联手,推出网络公益课堂,全国统一课表,常态化开设网络艺术、科学、英语等系列课程。对偏远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只要按照课表准时打开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就能参加直播课程。

  

记者拿到了这份课表,发现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有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微笑音乐课”、“酷思熊阅读课”等;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鲨鱼科学课”、“韵律舞蹈课”等;针对全年龄段学生的“夏加尔美术课”、“快乐书法课”、“生命教育课”等。吴虹说,网络公益课堂已经开了三个学期,总共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的数千所学校的学生参与,解决了大部分乡村学校缺乏专业课程的难题。

  

与此同时,上海的互联网服务还为乡村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低门槛、零距离、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地域界限。李家堡学区是甘肃省定西市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偏远乡村学区,共有八所小学和一个学前教育班。与众多小规模乡村学校相类似,这里的学校缺师资、缺课程,即使是任课老师,也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在“互+”计划的帮助下,这里开通了“阳光课堂”。一方面,李家堡的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与来自上海等城市里的老师“面对面”,获得指导;另一方面,当地的老师参加了“双师课堂”,即由“互+”组织线上的专业老师与线下的乡村教师合作,实行“1+N教学模式”——一名专业老师在一间教室上课,另外N名乡村教师在N间教师管理教学现场。换句话说,就是线上的专业老师上课,线下的乡村教师跟着上课,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短短一个学期,“阳光课堂”开展了131节网络直播课,这些课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不仅帮助了李家堡的孩子和老师,还影响了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学校。李家堡学区校长邵锦堂感慨说:“优质专业的课堂教学进入了小规模学校的课堂,给每一个乡村孩子洒下了希望的种子。”

  

吴虹还介绍说,互联网本身就是具有个性化特征,所以“互+”也是个性化很强的公益项目。比如同样为乡村教师服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山东省临朐县、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互+”为当地的乡村教师开展网络培训计划,根据当地老师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伏彩瑞粗粗统计过,不到三年,“互+计划”已经服务了全国3000多所中小学校,受益的学生和老师超过百万人;而在提供专业服务上,除了爱心老师、培训机构、关联企业积极参与外,也不乏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的教育机构。所以,这个起源上海的公益项目正在为乡村小规模学校连接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输血”;同时也在帮助乡村学校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激活他们的“造血”功能。

 

编辑:cx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