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2017,我们在谈论互联网公益的时候,是在谈论什么?

2017回望全年,互联网+公益领域可谓动作不断,其中一些带给了我们眼前一亮的欣喜,而另一些,带来了失望与无奈。年末分贝筹的插队加戏,不禁让所有关注互联网公益的人产生了疑问:2017,我们在谈论互联网公益的时

2017回望全年,互联网+公益领域可谓动作不断,其中一些带给了我们眼前一亮的欣喜,而另一些,带来了失望与无奈。年末分贝筹的插队加戏,不禁让所有关注互联网公益的人产生了疑问:2017,我们在谈论互联网公益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7,需求大小决定不了慈善进程,创意才能。

回顾2017年的互联网+公益项目,现象级的刷屏案例层出不穷。而与项目成正相关的,并不是对帮扶的真实需求大小,而是创意。创意,也是我们谈论互联网+公益的核心之一。

腾讯99公益日中的“一元画作”[1]可以被称为全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了。35幅由25位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创作的绘画作品的“线上画廊”,仅花1元即可购买作品作为自己的手机壁纸。成就了半天筹集1500万元、581万人次线上参与的互联网公益的“奇迹”。放眼世界,这也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募捐活动。

但是一次具有创意的线上慈善活动,真的能帮助到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吗?笔者认为这中间并不能划等号。

“一元画作”的受捐群体,是25位患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而活动的发起者,正是WABC无障碍艺途的创始人苗世明,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善款的用途也并非仅仅用来改善这25位精智障碍人士的生活条件,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否需要改善也有存疑。更多的善款用于WABC在全国范围内开辟更多的机构,更好地帮扶精智障碍人士这个群体。

目前很多地区的慈善机构开展的互联网公益往往无法达到援助弱势群体的能力,不管是温饱得不到满足,还是基本生活难以为继,需求的大小并不能决定他们在互联网公益上的受助程度,也无法决定慈善进程。真正能决定这些的,只有互联网公益在曝光时的创意。

“一元画作”很好地结合了精智障碍人士在艺术方面的才能,通过腾讯公益的大平台引入了巨大流量,这一切促成了项目的成功。贫富是相对的,我们有优先帮扶更加需要帮扶的群体的义务。而那些群体是否适合于创意的互联网+公益形式,能不能得到有效曝光,或是公益机构是否会为了创意出发而选择更加容易产出创意的受帮扶群体,会不会造成一种有偏向帮扶?这是2017互联网+公益留给我们的一个问题。

2017,互联网+公益屡屡挑战公众的善意

在这一年,以互联网+公益为幌子,实则奔着商业盈利目的而去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2017,罗尔事件的讨论还未平息。到了6月份,就爆出了“善心汇”、“人人公益”等平台传销[2]。这些平台宣称是利用互联网做公益,但最后都被证明是新型传销。这样的新型传销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安部深入查处,央视《焦点访谈》权威报道[3],全国各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最后,就连海南一家同名的真正慈善机构“善心汇”也不得不改名了事。

这件事给互联网+公益造成了难以预估的恶劣影响。事件过后,当我们再次在网上看到同样的公益项目时,内心的第一个疑问恐怕都会变成:会不会又是骗人的?

我们可以重点谈一下年末插队加戏的分贝筹[4]。12月23日,一个名为“同一天生日的你”公益活动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活动本身颇具创意,你可以通过H5页面来捐助跟你同一天生日出生的小朋友,然后就可以得到小朋友的感谢海报,同时分享在朋友圈。但是没过多久,不少网友就发现了,其中的有些小朋友用不同的姓名跟出生日期多次出现,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惑。

官方回应是页面仅是为了测试,并进行了道歉,终止了活动。但大部分人对此的观点是:这样的回应是不是过于草率?而一系列的疑问未曾解决,从技术角度讲,看到后台传播数据呈现指数级的上升时,官方应该就能意识到页面已经扩散,为什么不趁早关闭?366个不同生日的学生,在人口较少的贫困县是否真的可以找到?为什么受捐助人从366个最后易口成为2150个?

《新京报》12月26日的一则报道中指出,本次活动的技术提供方零分贝公司涉嫌违反《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中有关“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应当依法由民政部指定”的规定,将可能受到电信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的查处,这是一次打着法律擦边球的互联网公益募捐活动。

发起方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在28日后续的一则声明中表示,对活动本身仍心存疑虑的爱心人士,将开辟妥善的退款渠道。

互联网极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等,但却造成了“放大效应”。不管好坏,一个爆点总会被快速放大。在年末回顾2017年的互联网+公益项目,其中不乏很多不错的创意和尝试,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互联网+公益领域,能不能设置更为严格的上线门槛,能不能更加细化互联网公益领域的相关规定,能不能更加明确互联网公益领域的惩罚机制,这都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2017以后,未来的未来,我们要的互联网公益是什么?

互联网的发展为公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打破了空间的壁垒,地域的限制,为公益活动提供了高效、广泛的传播,使得爱心人士及爱心企业能够更加快速链接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了捐款后续的可视化追踪。但2017,问题的暴露与探索的成功并存。回望全年的互联网+公益领域,众多平台的探索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更多的却是流程设置的不完善。广泛的传播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公益价值,屡屡出现问题的背后在于政策的不明晰与监管难度的上升,也许这正属于新生事物的“问题暴露期”,但是大众的信任不容挑战,我们在后续的探索中仍需“且行且小心”。

引用

[1]  一元画作相关报道:https://3g.163.com/news/article/CT2MHCU70001875N.html#adaptation=pc

[2]人人公益相关报道:http://legal.people.com.cn/n1/2017/0414/c42510-29209780.html

善心汇相关报道: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7/29/nw.D110000renmrb_20170729_4-06.htm

[3] 2017年7月29日,《焦点访谈》对此进行了报道。

[4]分贝筹相关报道:http://news.pconline.com.cn/1059/10597944.html

编辑:cx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最新图文

热点排行

本网要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