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公益要专业化 公众也要有平常心

在很多人心里,公益总是与好人好事、善心善意、功德无量等词汇自动绑定在了一起,做公益也因而被散发着一层积善积德、无私奉献的神圣光芒,也正是这样从不吝啬的溢美之词,人们亲手将公益捧向了道德的神坛。

    在很多人心里,公益总是与“好人好事”、“善心善意”、“功德无量”等词汇“自动”绑定在了一起,做公益也因而“被散发”着一层“积善积德”、“无私奉献”的“神圣”光芒,也正是这样从不吝啬的溢美之词,人们亲手将公益捧向了道德的“神坛”。公众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注视着“神坛”上的人、项目或者组织,同时也审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人们希望,每一分善款都能“花在刀尖上”,人们也要求着,每一个善意的举动都能真真切切帮到这个社会中急需帮助的人。人们将公益定义为“关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而对这个行业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却很少在行业外的公众舆论场中被提及。

    近日刷屏的“一元画廊”,本是一个利用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规律,而且极其成功的“非限定性捐赠”公益产品。却在成功筹款之后饱受舆论质疑,甚至因为舆论压力被迫将发起方原本在现阶段更愿意聚焦的对艺术疗愈行业的研发和培养,调整为将近半数善款直接用于对精智障碍者的教学与培养。

    这只左右着中国公益行业“看不见”的手,是从哪来?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专业性,公益行业也不例外。坚持专业才能让公众的善心善行实现最大程度的“精准到达”。

    那么这只“看不见”的手,真的专业吗?

    此次切中公众痛觉神经的,还有“公益善款是否应用来支付公益机构自身开支”的问题。已经实施一年的《慈善法》第六十条规定,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但从“一元画廊”事件中不难发现,人们对于这由法律保护的“10%”知之甚少,更不要提公益行业中占据大多数的社会组织、民非机构在执行公益项目中所需要交纳的税费、人员开支、办公成本等各项成本支出。

    当这些并没有直接作用于受众群体的开支,借由“一元画廊”事件暴露在公众面前时,原本处于道德“神坛”的公益项目就这样“哐啷”一声落在了地上。人们发现原来公益与其它行业并没有想想中的“截然不同”,项目一样需要资金支持,从业人员一样要领薪,机构运作一样需要成本……这个行业一样需要遵循商业规则,项目推广也一样需要尊重传播规律……

    我们可以理解突然看清这些“误解”的人们内心经受着怎样的“巨大冲击”,就好像我们在这些年已经“习惯”了公益行业从业者被迫接受“苦行僧”的人设。什么时候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公益呢?什么时候人们不会一见到“公益”二字就盲目跟风,又不会一见到关乎善款的公益项目就潜意识的质疑?什么时候人们能以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心态来面对公益行业、公益项目、公益人才呢?

    成为一项常态化的职业,有完整的产业链和行业分工,公众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虽然可能不会再容易出现冲动募捐的“爆款”公益项目,但这样一个规范、健康、有序,不同类别的组织与项目多元共同发展的公益行业,是这个社会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期待着。

编辑:cx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最新图文

热点排行

本网要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