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无人机运苗打通“空中走廊”实现“悬崖造林”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携带着树苗的载重无人机群呼啸升空,随后将树苗精准投送至燕山北麓海拔800米的陡坡地带,这是北京市首个无人机植树造林工程项目的现场。图为无人机运送树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5月12日,我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携带着树苗的载重无人机群呼啸升空,随后将树苗精准投送至燕山北麓海拔800米的陡坡地带,这是北京市首个无人机植树造林工程项目的现场。

图为无人机运送树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5月12日,“我为三北种棵树 守护绿色大家园”义务植树活动(驻村第一书记专场)在八达岭林场管理处石峡“三北”工程区内举行。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每架无人机单次运苗量可达10余株,不仅破解了造林效率难题,还减少了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科技赋能打通了“空中走廊”,让“悬崖造林”成为可能。

作为长城区域的生态屏障,八达岭林场坚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用科技的力量植树增绿,让长城更加绿拥翠绕。不仅如此,八达岭林场还是“三北”工程的标杆单位,其将“三北”六期工程与长城文化带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数十年间用万亩森林资源守护着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在长城沿线种植固土树种、彩叶树种、建设生态廊道等增绿增彩方式屡见不鲜,长城区域的森林景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得以优化,生态功能日益增强。经过科学治理,八达岭林场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转变,由建场初期的长城内外森林覆盖率不足4%到如今的森林覆盖率已跃升至75%,林木蓄积量显著提升,昔日的“飞沙走石”已转变为“绿满长城”。

当前,北京正全力推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八达岭林场将以“三北”六期工程为契机,计划2025年前完成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8146亩,持续提升碳汇能力,同时还将建设五彩长城景观,开发森林研学、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持续筑牢燕山山地南部生态安全屏障。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5/14/content_339343.html

编辑:陈陈 审编:益申合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