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SG > 正文

绿色金融产品扩容助推ESG投融资进一步发展

近日,上交所发布《贯彻两山理念沪市ESG实践二十年》,向境内外市场参与者系统介绍沪市二十年来ESG实践探索的阶段性进展,以引导市场参与各方继续积极参与、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当前,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

近日,上交所发布《贯彻“两山”理念沪市ESG实践二十年》,向境内外市场参与者系统介绍沪市二十年来ESG实践探索的阶段性进展,以引导市场参与各方继续积极参与、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前,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监管机构、企业、投资者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ESG实践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以ESG为主题的金融产品不仅类型日益丰富,规模亦持续扩大,有力推动了ESG投融资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中国资本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ESG金融产品的扩容与ESG投融资的深化,本质上是资本要素向绿色发展领域的精准配置,这不仅有助于引导企业将环境、社会与治理责任融入发展战略,更能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产业结构优化。随着ESG实践的高质量发展,ESG将成为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话语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标准化的ESG实践能增强境内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本土经验的沉淀与输出,也将推动全球ESG框架更具包容性与多样性。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近年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我国ESG实践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特别是今年以来,一系列重磅政策接续出台:2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要求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指明推动要素资源进一步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的路径;7月份,中国证监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通过优化和统一绿色项目标准,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力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国际主流标准的接轨,提升我国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在政策的引导下,诸多社会实践相继落地。其中,以绿色金融产品矩阵加速扩容最具代表性。其不仅在品类上实现了从单一绿色债券向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碳中和债等多维度的突破,规模也呈现显著增长。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及规模同比分别增长5.03%和22.24%,覆盖新能源发电、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化改造、工业节能降碳等众多关键领域;绿色基金市场迎来扩容高峰,新增产品数量同比增幅达115%,募集资金重点投向光伏组件研发、储能技术创新、碳捕捉与封存等前沿赛道;绿色保险则在传统环境污染责任险基础上,创新推出多款新产品,如太平洋财险崇义支公司于5月份推出“湿地生态绿色环境救助保险”,为绿色产业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驾护航。

同时,市场实践在探索过程中不断为顶层设计的优化提供鲜活样本。这种双向赋能的良性互动,正成为推动我国ESG实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例如,1月份,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主动披露意识愈加浓厚的前提下,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13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持续提升可持续发展(ESG)信息披露质量。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我国ESG实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策的推动作用最为关键。ESG实践的深化需要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第三方评级机构等多主体协同。政策通过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和责任,进而形成资源聚集、主体协同。

市场参与度需再提升

得益于顶层设计与市场实践的良性互动,ESG投资愈发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以绿色债券为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目前,累计有980只绿色债券获投资者买入,成交额合计达6772.32亿元,数量及规模同比分别增长53.61%和11.51%,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在董忠云看来,ESG投资初期面临成本高、短期收益不显著的局面,仅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实现快速增长,而明确的政策导向能够给予市场主体稳定预期,引导资金、机构等资源向ESG领域聚集。

在市场参与度明显提升的同时,ESG投资规模虽保持增长态势,但相较于整体资本市场规模而言,其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仍以绿色债券为例,其年内成交额仅占债券市场成交总额的0.25%,市场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谈及其中原因,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ESG投资规模占比较低的核心原因是供需错配。在供给端,ESG数据质量参差,如信息披露滞后、评级标准不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过度集中于新能源板块,“漂绿”现象频发。在需求端,投资者对ESG的认知仍停留在“环保公益”层面,未充分理解其对风险控制和长期收益的实质价值。

因此,要破解当前ESG投资发展的瓶颈,需针对性地从供需两端发力。田利辉建议,供给端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ESG信息披露的强制化与标准化,并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从源头提升数据质量;另一方面,提升产品创新力,开发差异化ESG产品,避免过度集中于新能源板块的“扎堆”现象。需求端则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培训,通过实际案例普及ESG在风险控制与长期收益方面的双重价值,引导长期资金深度参与其中。

展望未来,随着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与市场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ESG领域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董忠云看来,未来我国ESG投资产品将愈发多元且精细,市场呈现更多权益类、混合类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市场参与主体也将持续扩容,更多上市公司会逐步把ESG纳入战略规划,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方式主动融资以实现自身绿色转型,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关注ESG投资。此外,在投资者教育普及和产品吸引力提升下,个人投资者参与ESG投资的比例也会稳步上升。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胡青)

http://www.eeo.com.cn/2025/0822/746563.shtml

编辑:陈陈 审编:益申合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