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公交发烧友爱好化公益 坐遍泉州公交常为交通发展建言献策(全文)

(原标题:公交发烧友爱好化公益 坐遍泉州公交常为交通发展建言献策)能细数泉州93条公交线路 常为交通发展建言献策台海网5月8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泉州第一条公交线路是几路?泉州第一批夜班线路是何时投入?泉州何

(原标题:公交发烧友爱好化公益 坐遍泉州公交常为交通发展建言献策)

能细数泉州93条公交线路 常为交通发展建言献策

台海网5月8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泉州第一条公交线路是几路?泉州第一批夜班线路是何时投入?泉州何时实现市区公交全覆盖?这一系列问题,想必大部分市民都无法答出。但泉州柒巴士的四个大男孩却能给逐一娓娓道来。他们是泉州地区唯一的交通迷社团,虽来自不同的地方,学习着与交通完全不搭边的专业,但是对于公交的狂热,让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在了一起。

公交发烧友爱好化公益 坐遍泉州公交常为交通发展建言献策

柒巴士的成员几乎乘遍了泉州所有的公交线路

做客巴士论坛 他们线下一见如故

泉州柒巴士是由林杰威、林晓斌、陈闻哲、陈炜贤4个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大男孩自发组成,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7岁。团队成员虽然年轻,但是记者发现,他们的微博除了有各种公交车的信息,还不乏对泉州公交的一些独到见解。

谈起团队的成立,刚大学毕业一年的林杰威说:“在高中时期,我在中国巴士论坛福建版块上认识了小我一岁的林晓斌,我们常相互探讨,但始终都未曾见面。恰巧在2011年‘五一’前夕,泉州首条快线K1投入运营,我们相约在泉州动车站见面,共同体验K1路。”至此,两个人一拍即合。

为了方便沟通与互动,2012年两人成立了泉州首个巴士迷团队,并开通微博。2015年,在华侨大学就读的福清巴士迷陈闻哲加入。去年,年仅16岁的陈炜贤也加入。四个人分工协作,共同维护团队、微博的运作。

林杰威说,团队成立的初衷就是致力于对交通迷的培养和发展以及对泉州地区公共交通的研究。目前,他们在泉州公交行业、公共单车领域里已小有名气。

公交发烧友爱好化公益 坐遍泉州公交常为交通发展建言献策

泉州柒巴士保留的1991年10月1日泉州市区第一次开通小巴时《泉州晚报》的报道

坐遍泉州公交 为交通发展提建议

四个人对泉州93条公交线路如数家珍的本领如何炼成的呢?林杰威说,为了了解泉州公交,他们几乎乘遍了泉州所有的公交线路。乘坐时并不是单纯地体验,他们会详实地记录下所乘坐线路的车型、车况、内饰等,从车架、仪表盘、轮胎等细节都会仔细观察。对于线路的走势、站点布局,首发时间、途经的商圈等他们也会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只要公交公司方面推出新的车型、新的线路,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去体验,如社区巴士等。”

然而,他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局限在公交上,对于泉州新投入的4种公共单车他们同样充满了兴趣。微笑自行车、哈罗单车、摩拜单车的泉州首位骑行者都来自他们中的一员。

林杰威说,他们还会不定期组织“公交迷”坐公交,发现公交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经整理后反馈给泉州公交公司。“以往返文化宫和华侨大学的7路为例,此前,该条线路客流量大,但随着北迎宾大道的改变,加之万达、中骏商圈的兴起,客流量逐年下降。因此我们建议其可以截弯取直。”此外,在华侨大学位置,夜班车203路只运营至8点30分,对于夜间从动车站出站往华侨大学方向的学生乘客十分不便,因此我们建议可以适当延长45路,从海峡体育中心延伸至华侨大学。

目前,两条建议均已提交给公交公司,公交公司方面正对他们的建议可行性进行研究。公交公司办公室黄副主任说,其实早在2014年元宵节,他们便邀请林杰威等人来参与到当年元宵节的出行服务指南的制定,新颖活泼、简单明了的指南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点赞。

研读各种资料 细数公交前世今生

对于泉州公交的历史,社团的4个成员张口就来,“1965年,泉州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泉州市区第一条公交线路是1965年2月开通从南门(天后宫)——体育场(现威远楼)的3路小巴。1998年6月6日是泉州夜班线路的诞生日,开通了2、7、17路夜班线路,从18点延长至21点30分……”

在柒巴士的微博上记者注意到,柒巴士还特别推出了泉州巴士档案版块,先后撰写了17路、18路、19路的前世今生以及公交车型的演变等数十篇文章。要写出这些内容并不容易,他们翻遍了各种书籍,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此外,《泉州晚报》也成为他们查找相关资料的重要依据。林晓斌说:“晚报上面刊发了许多泉州公交的重要历史信息,每次在泛黄的报纸上发现公交的报道,我们都会立即拍下保存。”

“能将对巴士的热爱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因为要考虑到许多的现实因素,不过我们会坚守我们成立时的初衷,继续走下去。”林杰威说,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泉州公交发展建言献策。

编辑:hcf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