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展阅读 > 正文

中国三星科普创新项目持续激发青少年“探知未来”热情

学校教室没有触控屏幕,老师只能用粉笔书写,或在电脑上写。用电脑写往往不好看,老师写的也慢,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个东西,能让老师很轻松地在触控屏幕上写字。在探知未来( SOLVE FOR TOMORROW)第六届全国青年

“学校教室没有触控屏幕,老师只能用粉笔书写,或在电脑上写。用电脑写往往不好看,老师写的也慢,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个东西,能让老师很轻松地在触控屏幕上写字。”在“探知未来”( SOLVE FOR TOMORROW)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北京区的复赛现场,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夏志强向评委介绍团队作品“基于STM32单片机红外视觉投影书写系统”的设计初衷。

夏志强的想法,也正是三星“探知未来”( SOLVE FOR TOMORROW)这个全球性项目的出发点:凝聚青年人的创意及对科技的热情,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思维和手段解决问题。在中国,“探知未来”(SOLVE FOR TOMORROW)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承办,中国三星提供独家公益捐助,自2013年起,已吸引全国超过20万学生参与其中。

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北京区复赛颁奖仪式

4月28日,在北京区复赛现场,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地区多所高校和中学的青年学生,带着各自团队精心打造的创意科技作品参加了比赛。据悉,大赛启动后,北京赛区组委会通过地区推广、校园推广、线上比赛、网络报名等多种方式共招募约2800支团队,征集到约2100件参赛展品,通过线上竞赛、专家评审等方式,在激烈的角逐中共筛选出42支优秀团队入围复赛。复赛分中学组和大学组,围绕“智能、环保、教育”三大主题,设置了“生物环境”、“风能利用”、“智能控制”三项比赛命题,不仅注重作品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而且通过首次新增的细菌作画项目,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的审美能力,实现STEAM教育理念(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总称,鼓励用跨学科知识技能和艺术素养解决问题)的普及。

北京区复赛“智能控制”命题比赛现场

夏志强参与的“智能控制”命题,要求学生利用开源软件进行创意应用方案设计。夏志强表示,团队设计的红外视觉投影书写系统,成本较低且安装比较方便,可以将非触控屏改装成触屏,方便进行普及。未来,该方案对改善基础教育设施薄弱地区的教学条件,也能有所帮助。在北京区复赛现场,其他参赛学生也从现实问题出发,完成了“宿舍智能安防系统”、“盲文阅读生成器”、“智能导盲杖"等兼具创新与实用性的作品,让比赛作品能够真正融入生活,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便利。

北京区复赛“生物环境”命题作品—细菌画《麦田》

“生物环境”作为本届大赛首次新增的命题,旨在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培养、提升学生们的“科技美学”素养。在北京赛区复赛中,学生以培养基为画板,通过培养呈现不同颜色荧光蛋白的细菌来组成多种图案,创作出了名为“麦田”、“生命女神”、“绿水青山”等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菌画作品。北航实验学校学生张蔚表示:“细菌画创作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学习方式,它让我通过这种特殊的绘画方式,在新奇的体验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北京市顺义区第九中学带队老师李小鹏深有感触地说:“大赛的命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的价值和力量,比如生物环境的命题比赛,就让很多学生转变了对细菌的原有看法,重新审视这门科学。”

尽管参赛学生们的作品在前沿科技面前仍显稚嫩,但也不乏将方案进一步细化延展,并在现实中落地的例子。大赛2015年冠军杨仕林,就以比赛方案为基础,在贵州省瓦龙村完成了公益筑桥项目。并且,科学研究中所需的种种素养,也在学生身上初露端倪,已是第二次参与大赛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顾恺琦说到:“大赛锻炼了自己通过团队力量解决问题的思维。每次遇到困难时,我不再抱怨,而是将解决问题作为目的,通过团队配合,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随着本届大赛的持续推进,合肥、济南、泰安、成都、贵阳、兰州、西宁、长沙、太原等地区的复赛将在5月内完成,大赛即将在6月进入最激烈的全国总决赛环节。

一直以来,三星坚持发挥自身在科技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推动全球科普创新事业的发展,而在中国,仅在“探知未来”大赛及相关项目上,中国三星已投入超过1.7亿元人民币。“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是中国三星的发展理念,中国三星将持续关注青少年发展,以“探知未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及“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为契机,为青少年STEAM教育理念的普及,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做出贡献。

编辑:JUNYU 审编:admin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