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公益救援“新动能”

爱的世界本应是一片净土,而现实中的公益也是江湖。这些年,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和环境日趋向好,各种公益社团遍地开花,中国的民间救援队也在野蛮生长。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全国民间救援队已

 

 

    爱的世界本应是一片净土,而现实中的公益也是江湖。这些年,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和环境日趋向好,各种公益社团遍地开花,中国的民间救援队也在“野蛮生长”。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全国民间救援队已超过500支,并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却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队伍成立时被各种点赞,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辉煌的荣誉,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销声匿迹。“一支公益救援队伍存在的根本,是不能为个人谋取一点私利,这是毋庸置疑的出发点,其次就是要找到队伍向前发展的 ‘新动能’,还有就是生存环境,也就是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 ”李延照总结,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之所以能有长期的发展,离不开青岛市和城阳区政府以及众多热心企业和个人的支持,造就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公益之路。 
困境>>> 
曾经为“钱”彷徨的日子 
    对于做公益,李延照有自己执拗的观点:舍得时间,舍得金钱,舍得生命。其中,时间和生命对李延照来说,并非特别困难。他辞掉了工作,专心做公益,救援时,他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甚至他2007年就在红十字会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但在金钱方面,却是他力所不能及,“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这句话来形容他并不过分。 
    “一开始救援规模小,大家都是各自负担费用,救援来回的车费和所需的矿泉水等简单物资保障没有问题,但随着队伍的发展,救援现场多了起来,复杂程度也更高,这些已经超出了大家所能承受的范围。 ”李延照说,他们首先面对的是救援装备的经费,一条绳索几百元,更别说大型的破拆设备、冲锋舟、救援车辆等物资。 
    “我们的救援都是免费的,但救援免费不等于没有成本。 ”李延照说,以2016年6月25日的一次救援为例,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实施的是山地救援,求助者从悬崖摔下,被困于550米的海拔高度,在那里人是没有办法直立行走的,只能借助绳索等辅助工具,当时团队调用53人参与救援,使用400米绳索,消耗挂片和车修壁虎40多套,挂片和车修壁虎的单价分别是25元和4元,这样一套就要29元,40套就要1000多元,而53人的人工成本才是大头,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筹经费这座大山压在李延照和几名骨干身上。起步阶段,李延照卖过服装,送过矿泉水,甚至去掏大粪,为队里筹集资金。筹集经费过程中,更直接一些的是拉赞助。 “当时我战友说他朋友是个老板,有资助我们的想法,让我过去一起喝个酒,正好那天那个老板生日,去了以后,一开始交谈得还不错,但是一喝酒,土豪的那种派头就出来了,各种看不起我们。”李延照说,对他来说,他不是那种接受嗟来之食的人,他感觉受到了侮辱,后来喝酒就成为一种较劲了,那天喝红酒、白酒、啤酒,李延照憋了一口气把那几个有钱人全给喝到桌子底下去了,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再也不因为给队里筹钱去跟人家喝酒了。 “要给你就给,要不给我也不强求,我骨头硬,就靠我的质量,口口相传,让你来找我。 ” 
    一方面是救援资金难筹集,另一方面是救援成本巨大。就在这种困境下,李延照和他的队员们并没有放弃,数百万元的救援装备,靠着一点点的积攒慢慢充实进队里。 
坚持>>> 
常怀公益心才能收获快乐 
    损己利人做公益,到底是埋首奉献的无私,还是自不量力的偏执?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在李延照的心里,帮助别人会获得快乐,这是不变的信念。“我做团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做更多的好事,大不了团队我不做了,我依然可以自己做,无非是从大又变成小,但这妨碍不了我做好事的信念。 ” 
    “就像我的衣服一样,这是我出去参加培训发的衣服,里边穿这个T恤,25块钱一件,破了可以补,我缝起来照样穿。”李延照说,之所以这么些年,他宁愿过这种清苦的日子,也不去谋取利益,就是因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依然还是很平静的,很干净的一块地,没有想过让它长出歪瓜裂枣来。 
    “问题总是能解决,就像救援一样,更艰难的救援无非是多费力气,只要坚持向胜利前进就行。 ”李延照说,这些年,青岛市红十字会、应急办、城阳区政府以及一些爱心企业,给了救援队一些资金支持,他们自己也通过各自辛苦的工作,为队伍赚取了部分费用。不管来源是什么,属于队伍集体的财物,只能用于救援、用于购买装备、用于队员的培训和演练。 
    在钱上,李延照的清高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 “作为队长,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募捐,或者通过双手为队里积攒费用,而把费用支出的权利交给副队长和队委会。 ”李延照说,队伍成立时,他们就设立了队委会,坚持集体领导。一开始队伍规模小,队委会由3人组成;随着队伍的壮大,现在的队委会有9个人,重大事项举手表决。救援队制定了详尽的财务管理制度,张贴在办公室的墙上,全体队员一目了然。每个月,队里的财务都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询队里的财务收支。除了这些,李延照还主持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比如,对于公事活动,三人以上才能动用队里的车辆,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整支队伍风清气正,始终把精力集中在本职任务上。 
转型>>> 
探索公益救援的“新动能” 
    对李延照来说,公益是事业,是生存方式,所以,在公益和金钱之间,做出取舍并不困难。而当公益和家庭之间发生矛盾时,他依然选择了公益,当然,也承受着伴随而来的痛楚和愧疚,毕竟不完满的,才叫人生。李延照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公益救援,生活的天平自然失去了平衡,家庭的小舟几经颠簸。原本“执拗”的李延照意识到了这些,他开始探索 “公益救援”的“新动能”。 
    “我有我固守的观念,但队员们不行,他们需要维持自己的生活,需要一定的补贴来维持生存的平衡。 ”李延照说,队伍开始有集体收入,他和队委会一起大胆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公益岗位聘任制,目前队里加上他有4名专职工作人员,李延照依然不领月薪,其他3人每月有3000元的固定月薪,救援队员外出做救援或培训任务也能根据时间和工作强度领到一些补贴。 
    “参与到这个公益救援当中,陪家人的时间少了,拿回家的钱少了,做我们救援的,耗时、耗力、耗财很大,一套装备上万,有很多的钱全部要砸在装备的购买和技术的学习上,就像我们前年学岸基救援,一个岸基救援6500元,一个激流救援,R1到R3,是1万多元,还是要去台湾学,还没加来回路费。在初期阶段,团队还没有那么多资金的时候,都是自己花钱,就给队员家庭造成很多矛盾。 ”李延照告诉记者,刚开始,他提出队员参与救援要有补贴,满屋子的队员拍桌子,说志愿者服务是一个崇高的事业,给补贴是侮辱大家的行为。但是后来,大家伙也认为发补贴是应该的了,为什么呢?志愿者如果有大的保障,出去救援一天拿回一些补贴家用,化解了家庭矛盾。那么救援就是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发展了。 
    这些给志愿者的补贴从哪来呢?李延照说,他们改革后,依然坚持了无偿救援的公益路线,但对一些活动保障和非公益的培训开展收费业务。 “这些多数是政府和企业的项目,比如说,一场马拉松比赛,可能需要应急方面的保障,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完全有能力来做这个保障,我们就当成一次训练去做这件事,取得相应的报酬。 ”李延照说,这在以前他们是不愿意做的。还有,比如一些生产类企业,他们需要给职工应急安全方面的培训来保障更好地生产,这些方面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都能做。 
    “近年来,应急主管部门会给予救援队一定财力支持,青岛市红十字会也帮着配备一些装备,协调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培训,这也会为他们团队带来一定收益。 ”青岛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子升表示,近两年,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提升传统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实施了生命箱设置、国际搜救技能岸际救援培训,开拓了救援领域的新境界;特别是提升全社会应急意识和能力方面,创新开展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培训,使数千人成为持证救护员,数万人掌握了应急救护急救常识。 

编辑:cx 审编:gch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最新图文

热点排行

本网要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