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守护国宝的“国宝老人”:我与熊猫45年

大熊猫不是宠物,当圈养种群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野化放归就是势在必行。70年前,20岁的胡锦矗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在重庆万县(今万州市),他带着几个朋友一起,在解放后、万里河山重整旗鼓之时,点上鞭炮庆祝

 

“大熊猫不是宠物,当圈养种群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野化放归就是势在必行。

70年前,20岁的胡锦矗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在重庆万县(今万州市),他带着几个朋友一起,在解放后、万里河山重整旗鼓之时,点上鞭炮庆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这一年起,他踏上了动物研究保护的科研之路,70年岁月,与祖国共成长。

从这里出发,他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者。这位老人踩下近代大熊猫研究保护最初的那串脚印,也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他是“熊猫教父”胡锦矗。他还有个名字,“保护国宝的国宝”。

起点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四川开江小伙胡锦矗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毕业。他年方28岁,正值壮年,一腔热血,在周恩来总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召下,填志愿回到四川。

“下了火车,到了接待站。头天到成都,第二天领导就和我谈话,说,你去南充吧。”这个最需要胡锦矗去的地方是南充师专(现西华师范大学),一共有5个系,那一年,生物系刚刚成立。“我心想,嘿,还被说中了,这可不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了么。”

作为生物学者,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多接触实际,多接触野外,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在国家使命和时代使命的双重召唤下,胡锦矗背着还没来得及拆开的行囊,直接到了南充。

1971年,乒乓球打开了体育外交的大门,第二年,大熊猫打开了另一条外交的大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在北京动物园专程参观了大熊猫,临别时,总统夫人试探性地提出想要大熊猫,并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获得了“玲玲”和“兴兴”两只雌性大熊猫。这一年,最后被美国人成为“大熊猫年”。

中国意识到,大熊猫具有席卷全球的天然魅力。随着美国的“破冰”,其他各国对于大熊猫的需求都将迸发,熊猫热潮即将来临,“熊猫外交”的时代拉开序幕。

半路出家

带领30人野调队“捡屎”,摸清全球野生大熊猫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飞鸟与鱼打了十多年交道后,胡锦矗迎来了研究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1973年,周总理召集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召开座谈会,要求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物调查。1974年,45岁的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一支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以下简称“熊猫一调”)。

此时,中国对大熊猫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解放前四川大熊猫就很有名了,分布也广。”胡锦矗说,直到1959年,四川峨眉山地区都有大熊猫触摸,但后来再也不得见,“但野生大熊猫到底有多少只呢?熊猫一调之前,这个数据是没有谱的。”

30人的野调队很快成立起来。事实上,这支队伍是从当时包括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林学院、重庆博物馆等各个高校、机关广泛参与下挑选出来的。

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胡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考察中,他发现不同大熊猫的粪便,其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等——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并沿用至今。

也是在进行熊猫一调的时候,不惑之年的胡锦矗开始意识到,“可能我这一辈子,都要和大熊猫打交道了。”

卧龙的脚印

建立“五一棚”,世界大熊猫研究的起点

熊猫一调于1977年结束,最终得出全球野生大熊猫的第一个具体数据——2459只(因一些原因,当时对外公布为1000多只)。在这次调查后,定点熊猫生态观察站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已经成为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朝圣之地,但在1978年刚建立时,这里只是几个简陋的窝棚。

四川、甘肃两省先后划定了3个点位来建立定点观察站,但最终只剩下了一所——今天,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南核心地带的“五一棚”,

“因为棚区距离最近的水源地,要走51级台阶,所以取名叫五一棚。”这个故事胡锦矗已经讲述过许多次,但每一次回忆起的时候,他都脸带笑意,“五一棚立定后,我们开辟7条观察点,其中有5条深入大熊猫活动区域,2条是往山下走。每天都要走一个条线。”

这不仅仅是WWF在中国的大熊猫保护的肇始,也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保护工作。

近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的序幕由此地开始,扎根在卧龙的山野之间,却很快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980年,以大熊猫为会标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 International,现在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进入卧龙,与中国政府展开合作,增设帐篷,扩点建站,派驻专家。

一个变化

大熊猫科研之路,从宏观到微观

“五一棚”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胡锦矗回到西华师范大学,继续研究和教学工作。半生岁月里,发表论文近200篇,专著23本,先后获省部级奖14项。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但他的贡献远比这些更为广阔。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的几十年中,他带出了近20届研究生,为大熊猫科研工作种下了无数宝贵的种子,其中包括以魏辅文院士、张泽钧教授为代表的第二、第三代大熊猫研究者。

“现在,将分子生物学、DNA等研究方法结合到大熊猫研究保护中,意味着这一领域已经达成了微观和宏观的结合。

“我研究‘宏观生态’,主要阵地在邛崃山系,在这个基础上,以国际合作为界限,四川有4个山系都建立了观察站,唐家河白熊坪,凉山马边大风顶,大小相岭。”以魏辅文院士专攻“微观生态”为标志,胡锦矗将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

“熊猫教父”

晚年生活

2007年退休后,胡锦矗被延聘,他在西华师范大学的办公室一直保留、使用至今。80岁时,胡老高血压发作进了医院,住了半个月最后确诊为肾动脉狭窄。家人学生们都很担心,希望他不要再去上课。他不同意,还是每天去半天,已经成为习惯。现在,他仍然每天都要到办公室里工作数个小时,有时候会有学生拜访,叫他胡爷爷,请教一些问题。

退休后,他还写出了《熊猫传奇》和《山野拾零》(待出版)。7月15日下午,老爷子精神抖擞地聊了3个小时后,关上工作室的门,悠悠地走回家。吃罢晚饭,他要走走,每天要求自己走够10000步。

每晚7点看新闻联播,看海峡两岸,9点半,准时上床睡觉。第二天醒来,你又会在办公室里见到他。

大熊猫野化放归

全国3个放归地均在四川

从胡锦矗开始的近代大熊猫研究人员们,数十年来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切实壮大野生大熊猫种群,让这一濒危物种能延续下去。为了这一目标,近年来,大熊猫野化放归成为重要的探索方向。

“大熊猫不是宠物,当圈养种群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野化放归就是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搞人工圈养的初衷之一。”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以来,我国放归野外的11只圈养大熊猫全来自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也全部放归在四川,已经有9只在野外存活。

2018年12月27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雌性大熊猫“小核桃”和“琴心”正式放归位于成都都江堰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6日,下午,“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投用揭牌暨大熊猫入住仪式”在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举行。大熊猫“和雨”和“星辰”入住该基地,将接受进一步野化训练,这意味着成都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即将进入新阶段。

目前,全国大熊猫野化放归地共有3个,分别是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和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均位于四川省境内。

编辑:hcf 审编:admin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