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中国水下考古起步不算早,但特色和成果鲜明

今日零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经过数小时水下持续提升,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缓缓露出水面,古船的桅杆清晰可

今日零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经过数小时水下持续提升,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缓缓露出水面,古船的桅杆清晰可见。(上海市文物局供图)

昨日在“大力”号上拍摄的等待作业的“奋力”轮。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被看作中国水下考古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积极探索。为什么要开展水下考古?中国水下考古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取得了哪些成果?记者专访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有着近30年水下考古“实战”经验的孙键。

文汇报:中国水下考古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步?

孙键:

中国水下考古起步于1980年代末。1986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在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他之前从我国南海偷偷打捞的瓷器和金器,国家文物局闻讯派遣耿宝昌、冯先铭两位专家携三万美元前往荷兰,希望拍几件有价值的文物回来,结果拍卖价之高超乎想象,这激发了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自己发展水下考古的决心。1987年,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成立,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担任负责人。

刚接触水下考古时,我们采取的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请日本水下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教授前来授课,另一方面派遣人员前往荷兰、美国学习。到了1989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相关机构联合举办了国内第一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并在澳大利亚老师的指导下于1990年代初对福建白礁沉船进行调查研究。中国首次独立完成的水下考古项目是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整个考古工作从1992年一直持续到1997年,由此积累了不少经验。1996年起,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西沙华光礁宋代沉船等一系列的远洋考古。三十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通过艰辛努力,对广东南海一号、南澳一号沉船、福建圣杯屿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汇报:水下考古工作为何重要?

孙键: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按《联合国海洋法》的规定,中国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内陆水域。作为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考古工作者,有义务深化中华海洋文明研究。

其次,水下考古为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提供了珍贵实证。唐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我们现在吃的玉米、白薯、辣椒等都是通过海路引进来的,是对外文明交往不可或缺的一环。

再次,沉船是一种特殊的遗址,就像时间胶囊,它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下来;沉船既是一种生活形态,又是高度浓缩的生存单位,将沉船当作一个完整的聚落形态进行考量,它所能反映的不单单是船载货物,还有时代和航路等时空信息,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态,是极其难得的研究宝藏。

文汇报:目前世界上水下考古主要有哪些模式,中国水下考古的特色是什么?

孙键:

目前世界上水下考古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国家主导,比如中国、韩国、法国;第二种是非政府组织募集资金发掘,以英美等传统海洋大国为代表;第三种是商业打捞模式,在东南亚和非洲比较常见。

中国水下考古虽然起步不算早,但经过30多年的接续奋斗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即全国一盘棋,国家主导,地方配合,多部门合作。一路走来,可以深切感受到政府对水下考古工作的支持,公众对考古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体现了文化的自信自强,展现了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提升。

文汇报:对长江口二号古船下一步研究有何建议?

孙键:

水下考古不是“捞宝”。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难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我个人认为,长江口二号古船下一步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是时间。从目前已经掌握的线索可以得知,这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这一时期,中国正在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经济社会剧烈变动。而这个时间与上海开埠几乎同龄,作为一座“以港兴市”的城市,研究长江口二号古船,对于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上海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创下的“第一”

■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

■国内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帆船,填补了清代晚期古沉船空白

■我国规模最大的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

■采用世界首创最先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世界首个古船考古发掘、整体迁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展示同步实施的项目

责任编辑:李丹萍

http://tech.youth.cn/wzlb/202211/t20221121_14144850.htm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最新图文

热点排行

本网要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