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文卫 > 正文

双减之下社会力量如何助力孩子多元成长

这棵灌木已经枯萎了,我们要把它清除掉。快来帮帮我,这里有好多野苋,我都拔不过来了!孩子们拿着工具在小区绿地里除杂草,忙得不亦乐乎。10月1日,成都市青羊区一小区的住户迎来了不一样的国庆节。小区业主自发

“这棵灌木已经枯萎了,我们要把它清除掉。”“快来帮帮我,这里有好多野苋,我都拔不过来了!”孩子们拿着工具在小区绿地里除杂草,忙得不亦乐乎。10月1日,成都市青羊区一小区的住户迎来了不一样的国庆节。小区业主自发举办了“‘劳动迎国庆’认识植物、走进园艺”公益研学活动,家长、孩子自愿参与。

生活即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撬动着整个教育生态的变革,教育时空延伸至家庭、社区,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更有助于孩子建立与社会、与他人的广泛连接。小区住户们开展的这次家门口的研学之旅,一方面,帮助孩子从认识身边的杂草开始,增长知识、丰富体验;另一方面,家长志愿者与孩子共同劳动,满足了居民美化小区环境的需要。

“望闻问切”识杂草,生活是个大课堂

绿地里,团团簇簇地长满了各种花草灌木。有的长势正旺,有的已经枯萎,单株的、成片的,任性地自由生长。“什么是杂草?”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跟着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家长志愿者鲁磊走进小区花园,认真观察随处可见的杂草。

“这株植物像什么?”鲁磊随手摘下一株前端带穗的小草,“像麦穗。”“像玉米须。”“像狗尾巴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争相答道。“像高粱。”一位家长志愿者也积极抢答,她感慨,“现在的孩子哪见过这些粮食谷物,他们见到的麦穗都是花篮里装饰用的假稻穗。”假的真不了,观察真实生活得到的体验才更加鲜活可感。

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比较着不同植物的特点,在脑海中、本子上绘制着各类植物形态图。“它的名字叫做马唐,是禾本科植物,大家都喝过小米粥吧,它就是小米的祖先。”鲁磊说。想到香浓可口的小米粥,孩子们看着手里的马唐草又多了几分亲切。

从生活中来,也要到生活中去。认识了各种杂草的孩子们早已对清理花园、去除杂草的实践环节跃跃欲试了。假山上、水池边、绿化带里,各处都有“小园艺师”们忙碌的身影。有了新鲜出炉的知识作指导,除草实践进行得不亦乐乎。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鲁磊说,“教育需要契机,而契机不用刻意寻找,只需留心观察、顺势而为。这次的研学活动就是源于小区业主对‘除杂草’的讨论。与身边的环境互动,孩子们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草中有大学问,各科知识齐上阵

“‘研’是过程,‘学’是目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鲁磊说。认识杂草不是要让孩子成为植物学家,而是在过程中训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语言文字表达、文化艺术审美等多种能力和素养,树立正向价值观,“特别是要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老师,这花好像生病了。”一棵灌木下盘踞着一丛银叶菊,花如其名,由于叶片上长有雪白长茸毛,使得银叶菊呈现出少见的银白色。可这株银叶菊却耷拉着叶子,叶片也呈白绿色,显得不太精神。

“同学们向上看。”鲁磊指了指头顶几层楼高的大树,“银叶菊喜欢生长在充沛的日光照射中,而这些高大的乔木把光遮住了,周围杂草也会与其争夺养分,影响空气流通,营养不良的银叶菊自然就枯萎了。”

鲁磊顺势给孩子们讲解了生态系统知识,高层的乔木,中层有灌木,中低层的草本植物,以及各种真菌、苔藓,组成一个良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人类的花园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每一种生命体间都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打破了这种平衡,个别适应性较弱的生命体难以存活。这也是花园中树木需要定期修枝、杂草需要及时清理的原因。”

“我终于明白生态系统是怎么运行的了。”一个刚升入初一的男生激动地说,“上生物课时,我一直对生态系统的运行一知半解,通过研学我恍然大悟,怪不得人们总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

“摸了柚子叶后,我的手上有一股清香,怪不得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孩子们一边研学,一边调动学过的文学知识,细细“回味”起来。学习和劳动中,孩子们还收获了一份对生命的感悟,隐隐地,从杂草推及自身。

生命的哲思,杂草——长错地方的植物

清香沁人的柚子叶只在南方生长,北方很难见到,鲁磊借此向孩子们讲解了地理差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橘树生在淮河以南便能结出甘甜的果实,而到了淮河以北则只能结出苦涩的枳,这是以“食用价值”作为标准对植物进行的评判,同样道理,花园中的杂草,则是以“观赏价值”为标准作出的判断。

“什么是杂草?”鲁磊将问题抛给孩子们。大多数孩子得出了他们的答案:“花园里缺少审美价值的植物是杂草,它们会挤占花卉的生长空间。”但也有孩子挠头追问:“那我们应该怎样评判它有没有价值呢?”“人的审美是会变化的,杂草不可能一直是杂草。”“杂草为什么是杂草?它或许不是杂草,只是一个更特别的植物。”

为什么要除杂草?孩子们一边劳动,一边思考。大龄组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和自我探索中,从不同角度认识了小区中被作为“杂草”的植物,并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不断思考这一命题。低龄组的孩子则用极具创造性的形式,以杂草为元素,创作出一幅幅脑洞大开的拼贴画。花园中不受欢迎的杂草,在孩子们的文字与画作中,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欣欣向荣地生长。

“这次体验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美好的种子,既学到了知识、承担了责任,又在老师的层层引导和自己的思考中获得了启发,孩子在参与中也有满满的成就感。”以志愿者身份全程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孩子受益匪浅,家长们也感触良多,原来学习无处不在,研学并不需要费心劳力地四处找地点,回归生活、因地制宜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最新图文

热点排行

本网要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