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宏武:《中国企业扶贫50佳案例》解读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一词共出现16次,精准扶贫再次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近日,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在官网公布了《中国企业扶贫50佳案例(2018)》(以下简称50佳案例),总结、展示、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一词共出现16次,精准扶贫再次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近日,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在官网公布了《中国企业扶贫50佳案例(2018)》(以下简称“50佳案例”),总结、展示、推广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可信、可行、可学的典型案例和操作模式,为各级政府更好动员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示范,为我国企业更好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益参考。
为此,本网邀请中国社科院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秘书长钟宏武博士结合《中国企业扶贫50佳案例(2018)》进行梳理解读50佳案例背后的企业扶贫“亮点”。
钟洪武认为,首先是企业扶贫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帮扶特殊困难群体。50佳案例显示,企业帮扶深度贫困地区,注重攻克阻碍其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并发扬其原有资源禀赋优势。如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帮扶深度贫困县宁夏海原县,发扬该地区养牛传统,通过“基础母牛银行+托管代养”模式开展综合保障性扶贫。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为开展西藏地区扶贫工作,设立西藏华泰龙公司,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牦牛养殖加工业、乳制品深加工、设备租赁、运输等产业。
海原草畜一体化肉牛养殖基地
针对特殊困难人群,企业为其量身制定帮扶计划。对于老年人及残疾人,通过健康扶贫等途径,避免因病返贫;对于未成年人,通过教育扶贫等途径为其提供摆脱贫困的知识与技能。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入166万元,在四川雅安、南充两地启动残疾人居家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伊利营养2020”项目,通过营养关爱、公益助学、科学哺育等形式,精准关注婴幼儿、孤残、老人等特殊群体。
河南贫困地区学生快乐地享受伊利学生奶带来的营养和健康
其次是精准扶贫成效显,有力助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50佳案例”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脱贫验收。其中,企业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助力贫困县摘帽、推动贫困村出列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的10个贫困县中,8个已实现脱贫摘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帮助21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3.3万人实现脱贫。
南方电网公司捐资建设的东兰县国清中学教学楼
第三是发挥企业主业优势,实现脱贫攻坚与企业发展双赢。“50佳案例”显示,企业在扶贫中结合自身优势,将扶贫工作与主营业务结合,有效提升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农林牧渔业企业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扶助,如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贫困地区发展土鸡养殖业,发展“育种+孵化+育雏+养殖+屠宰初加工+熟食(罐头深加工)+产业旅游+冷链物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体验销售”十位一体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建立了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同时企业自身也在扶贫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金融类企业结合主业,通过设立产业扶贫基金、提供扶贫保险、期货保价服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创新贫困户信贷方式等途径,助力脱贫攻坚。如方正中期期货有限公司通过现货保价服务帮助贫困农户避免价格不利波动带来的影响,降低市场风险对农户收入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保险主业,建立起“政府+保险+银行+农户(企业)”的精准扶贫模式,为河北富平县创新设计“阜平金融扶贫综合保险”产品,有效为贫困农民生产经营兜底。
互联网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建立助贫益贫平台,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等,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如腾讯为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搭建集“党务、村务、商务、服务、事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乡村平台,发挥互联网在助力基层党建、改善农村治理、和谐村民关系、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
人保财险阜平政融保签约
生态类企业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如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发展“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治理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并带动沙区10.5万名群众脱贫。
库布其110MWp生态光伏项目
旅游类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与带动作用,推动扶贫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贫作用。如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扶贫地民族文化和精品旅游线路产品,全面带动扶贫地脱贫致富。
中国旅游集团“教育+产业”一体两翼精准扶贫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