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SR > 正文

河南淅川40名护林队员用48年血汗浇灌出万亩森林

央广网南阳3月12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800里丹江烟波浩渺,群山环抱,一池碧水清冽甘甜。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源地植树、护林、保水的任务非常艰巨。这里,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披荆斩棘

央广网南阳3月12日消息(记者 王勇生)800里丹江烟波浩渺,群山环抱,一池碧水清冽甘甜。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源地植树、护林、保水的任务非常艰巨。这里,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披荆斩棘,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天天穿行在没有路的山间密林里,默默奉献着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就是河南省淅川县太子山林场40人护林队。植树节前,央广网记者对水源地太子山护林队进行了采访。

林场工作人员修剪树枝间隙(央广网发 程海舟 摄)

与石为伴 扎根荒山

记者乘船深入丹江库区,通过望远镜,首先看到的是护林队员用80多万棵柏树建成的8000米环湖绿色屏障。

淅川县太子山林场也叫渔牧场,面积22平方公里,地处丹江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核心区。1975年,一群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决心献身林业。他们带着铺盖干粮来到这里,风餐露宿。面对群山中的荒漠石头,虽无从下手,他们却没有气馁。他们自己动手垒砌石头墙,搭建茅草屋,自己动手种下粮食,下水捕鱼,采山药挖野菜,自给自足扎下根。这帮年轻人自己啃书本,研究植树造林技术,从治理“石漠化”土壤入手,培育苗木,夜以继日搬运石头。他们挑水爬山,肩扛树苗,磨破了双肩和双手,在石头山上挖坑培土,一个树坑一棵树苗。四任场长带领护林队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扮绿了一个又一个山头。

护林队员自1975年以来,扎根荒山,与石头为伴,守护青山、植树造林,育林护坡,治理水源地水土流失。两代护林队员接力奉献青春,用48年时间培育出28000多亩茂密林地,造出丹江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湖光山色美景。

护林队员年轻时便来到这里,奉献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央广网发 程海舟 摄)

青山为证 绿树为媒

太子山林场建场48年来,男女护林队员中结成了22对夫妻。

“我追随他来到这里,来的时候年轻人多,当时我俩是自由恋爱。”护林队员周国华满脸洋溢着幸福说。

太子山林场第四任场长陈人范说:“在栽树中产生的爱情,我们都称之为绿色的爱情,或者叫森林爱情。”

第一代护林队员杨俊将来的时候才17岁,结婚之后,由于常年不回家,偶尔回一趟家也只是住一晚上。“经常不回家,家里找来了,小孩连父亲都不认识了。”杨俊将每当想起这一幕,都心酸不已。

护林员们披荆斩棘巡逻林场(央广网发 程海舟 摄)

植树巡山 代代相传

面对浩渺的丹江湖、22平方公里的巍巍青山、28000亩森林,场长陈人范没有夸耀功绩,他感慨地说道:“当时植树难度很大,全部是锄头、铁锹挖的,特别是姑娘家手磨破,脚磨烂,居住环境恶劣。”

扎根太子山林场38年的护林队员、副场长陈人忠说:“从建场开始植树,咱这个22万平方公里山的绿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到现在百分之九十多,过去都是靠肩扛背挑,一桶一桶提水。现在好多了,可以架水泵抽水了。”

护林队员乘船去巡山 (央广网发 程海舟 摄)

太子沟林场隶属于淅川县水产局,一直维持40人的护林队规模,护林队既要干好本职工作,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每天天不亮,队员们首先是要到各自分包的片区巡山,完成防火防盗、防治林木病虫害、修剪树木三项任务,每人每天平均走20多里山路是常态。少数偏远林地,队员轮流常驻坚守巡山或是坐船前往巡山。因此,河南第一支水上护林队在此诞生。

目前,40位护林队员平均年龄50多岁。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本应回家安享晚年,因放不下自己亲手栽下的参天大树,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年龄最小的30岁,他叫刘天浩,如今是第二代护林员。刘天浩的父亲当年也是第一代护林员,把生命奉献给了护林事业。这就是太子山林场护林队两代人接力奉献热血青春的感人故事。

现在虽然通讯发达了,但是,太子山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上收入微薄,林场经费十分有限。站在绿水青山之间,老场长语重心长地说,“咱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老一代护林员年龄都偏大,年轻人不愿意过来,所以说,这里最需要补充人才,咱们要培养出更多太子山林场护林队的接力人。”

八百里丹江,青山环绕,水鸟翱翔。那清澈碧水流淌不息,传唱了太子山护林队两代护林员的感人故事;那重峦叠翠的巍巍青山,镌刻了太子山两代护林队员不朽功勋!

https://df.youth.cn/dfzl/202303/t20230313_14381681.htm

编辑:ztt 审编:admin
关键词阅读:
【免责声明】凡来源不是“中国公益报道网”或“全民公益报道门户”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公益报道网无关。中国公益报道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链接|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256752

中国公益报道网 | 全民公益报道门户 | 备案号:京ICP备16047934号-2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公益报道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204号 | 国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砀零字第54号 | 印刷经营许可证皖新出印证字(72)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